藍色金融作為綠色金融在海洋經濟領域的延伸與創新,旨在通過多元化的金融工具和服務支持涉海實體經濟,正日益成為激活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藍色金融融合了金融功能與藍色特征,在引入金融“活水”潤澤涉海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推動海洋產業綠色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藍色金融具有一些獨特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專注海洋經濟,提供金融支持。通過藍色信貸、藍色基金、藍色債券等多元化金融工具,藍色金融精準適配海洋產業“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等區別于陸地經濟的典型特征,有效拓寬涉海企業融資渠道,降低綜合資金成本,切實紓解海洋產業發展中面臨的資金瓶頸。二是強調環境友好,實現藍碳價值。一方面,藍色金融引導資金投向海上風電、海水淡化等環境友好、發展潛力較大的海洋新興產業,同時支持海洋漁業智慧化轉型、港口數字化升級等海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海洋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定向支持海洋生態修復工程,創新融資機制吸引社會資金參與藍碳項目,助力“雙碳”目標實現。三是增強企業韌性,強化風險保障。依托海洋保險和再保險等專業化金融工具,藍色金融通過風險轉移和經濟補償機制,有效應對海洋災害、海洋污染等復雜多變的風險,為涉海企業提供更專注、精準的風險保障,提升其抵御不確定性的能力,進而增強海洋產業鏈整體韌性。
然而,我國藍色金融激活海洋產業發展仍存在不少短板。一是清晰統一的藍色金融標準尚未建立。國家層面的相關規則大多仍依附于綠色金融框架,缺乏系統化、可操作性的制度設計,難以為金融機構開展藍色金融業務提供明確指引,
政策效力不足。同時,藍色金融的統計口徑和信息披露機制有待完善,不僅影響
市場透明度,也降低了公眾認知度和投資者參與積極性。二是藍色金融市場供給能力有待提升。一方面,藍色金融仍主要依賴政府及公共資金支持。受海洋產業高風險、收益不確定性較強的特點影響,社會資本與商業金融機構參與意愿普遍較低,尚未建立起多層次、多元化的資金供給體系。另一方面,藍色金融產品體系存在結構性失衡,當前以藍色債券和銀行信貸為主要支撐,而藍碳、海洋保險等創新產品供給相對不足。三是針對海洋經濟的風險管理體系仍顯薄弱。當前海洋保險產品主要集中在船舶險、貨運險等傳統險種,海洋
碳匯保險、巨災保險等新興海洋保險產品覆蓋率偏低,難以滿足海洋產業多樣化的保障需求。同時,由于海洋產權界定尚不明晰,保險機構在風險評估、精算定價與理賠機制等方面面臨較大挑戰,進一步制約了海洋保險功能的發揮與市場的發展。
藍色金融的發展非一日之功,既需立足當下、務實推進,更應放眼長遠、系統謀劃。在此過程中,如何推動多方協同,共建可持續的藍色金融生態,進而激活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已成為未來海洋經濟實踐探索的重要課題。
完善中國特色藍色金融標準體系,引導資金精準流向。完善全國性藍色金融標準。推進部門協作形成合力,盡快制定藍色金融框架及實施方案,實現與國際標準接軌,同時鞏固我國海洋特色產業優勢,逐步完善藍色金融頂層設計,為金融支持可持續海洋經濟發展提供指引和參考。厘清藍色金融服務界限。借鑒綠色金融發展經驗,重點關注海洋漁業、海洋可再生能源、綠色船舶、海水淡化、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等關鍵領域,制定發布具有海洋特色的藍色產業指導目錄,明確藍色金融支持范圍,以期有效降低海洋產業項目識別和評估成本。完善藍色金融信息披露機制。制定藍色金融項目披露指引,引入
第三方機構獨立評估與驗證,鼓勵金融機構及企業主動披露財務數據、環境效益、風險狀況等關鍵信息,助力投資者準確識別項目收益與風險,提升藍色金融市場可信性與吸引力。
創新藍色金融產品與服務模式,滿足多元化融資需求。綜合運用海洋信貸差異化支持政策,進一步拓寬涉海資產抵質押融資擔保方式,積極開發推廣以海域使用權、船舶、柴油補貼、海產品存貨等特色資產為抵質押的海洋信貸產品。設立多層次、專業化海洋產業基金群,覆蓋海洋產業全生命周期。健全完善減稅降費、貸款貼息、引導基金、風險補償等配套措施,吸引更多風險偏好型資本進入早期和成長期海洋項目,培育耐心資本,避免短期逐利行為。激活藍碳經濟價值,健全藍碳產品交易機制,拓寬多元化藍
碳交易渠道,明確海洋碳匯歸屬權,開發更多藍
碳金融衍生產品,提高其市場認知度和關注度。
強化風險管理與配套保障機制,撬動社會資本集聚。完善藍色金融風險防控體系。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藍色金融風險預警模型,實現對海洋產業項目環境風險、市場風險的多維度動態評估。同時,積極引進綠色金融與海洋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建立相應激勵機制,打造專業化團隊持續研發和創新海洋保險產品,全面提升藍色金融的風險識別與管理能力。建立藍色金融風險補償基金。通過政府、金融機構、涉海企業等多方共擔風險,降低海洋產業項目投資風險,吸引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力度,進一步撬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海洋領域。拓展海洋保險應用場景。針對技術成熟度低、風險補償需求高的海洋新興產業,鼓勵保險機構開發如深海裝備故障險、赤潮災害險、遠洋
運輸險等定制化保險產品,增強對新興領域風險覆蓋能力。
推動藍色金融科技賦能,提高運作效率和服務質量。構建海洋數據庫。依托物聯網、衛星遙感等技術,整合海洋環境、漁業生產、市場交易、企業征信及政府政務等多維數據,構建權威統一的海洋專屬數據庫,并建立規范的數據標準與共享機制,破解信息不對稱產生的融資約束等
難題。設立海洋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推動建立海洋產業優質項目庫,打造海洋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強化政府、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互通,引導金融機構精準高效對接涉海項目,加大融資支持力度。拓展藍色金融覆蓋范圍。通過移動APP、線上平臺等數字化渠道,為分散的小型養殖戶和漁民提供便捷的小額貸款、保險購買等普惠金融服務,擴大藍色金融的覆蓋面和受益群體。
(作者系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