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開啟碳權代幣化新探索!助力綠色金融再升級

2025-9-18 10:15 來源: 騰訊網

近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司長隨筆》中表示,香港在綠色和可持續金融領域已處于亞洲領先地位,但要進一步鞏固優勢,除了擴大市場規模,更需提供創新金融產品,以滿足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多元化發展需求。他指出,香港金融管理局正通過 Ensemble 沙盒項目,探索將代幣化技術應用于碳權的發行與交易,以提升碳市場的流動性與深度。

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Ensemble 旨在探索基于區塊鏈平臺的創新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其沙盒試驗首階段將涵蓋傳統金融資產與現實世界資產的代幣化領域,并聚焦包括綠色與可持續金融在內的四大主題。通過試驗,金管局將驗證代幣化資產、代幣化存款及批發型中央銀行數字貨幣(wCBDC)之間的技術互通性,并讓業界參與者在真實業務場景中,進行端到端的代幣化資產交易測試。

多個項目開始探索

隨著氣候變化議題持續升溫,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理念已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標準。作為環境權益的重要載體,碳資產正從“合規工具”逐步轉變為“金融資產”,碳排放權、碳減排量及綠色電力收益權等的確權、交易與流通,成為綠色轉型的關鍵環節。

目前,香港已有多個項目開始探索碳權與區塊鏈技術結合的可能性。此前,Northern Trust 宣布加入 Ensemble,協助開發跨境數字碳信用交易的實驗框架。該項目重點在于探索海外投資者如何順暢接入香港市場上的代幣化自愿碳信用額交易。Northern Trust 表示,將通過其全數字化平臺,利用私人賬本區塊鏈技術,實現碳信用從發行、記錄、轉移到結算的端到端生命周期管理。

與此同時,渣打銀行香港分行(SCBHK)也在金管局的金融科技監管沙盒內開始探索,與萬事達、Mox Bank 及 Libeara 合作,完成了一項概念驗證(PoC)試點。該項目旨在探索通過 Libeara 代幣化平臺,將碳信用額進行代幣化,并使用代幣化存款進行結算,以驗證其在運營效率與風險管理上的潛在優勢。該方案未來有望讓 Mox 客戶直接在其電子錢包中持有和交易代幣化碳信用額。

此外,香港碳貿易中心(HK Carbon Trading Centre)官網也表示,提供包括碳信用代幣化在內的完整碳管理服務,進行透明交易并釋放新的價值。

金杜律師事務所律師指出,碳信用是衡量溫室氣體減排或吸收量的重要工具,在全球氣候治理中扮演關鍵角色。通過通證化方式對碳信用進行數字化處理,有助于提升其流動性,加速其在全球范圍的普及應用。由于 Verra、Gold Standard 等傳統碳信用簽發平臺的通證化規則尚在制定中,目前碳信用持有者可考慮先將碳信用所對應的權利進行間接通證化,作為過渡性方案。

專家建議完善機制

HashKey Tokenisation 首席執行官劉佳在接受香港文匯報采訪時指出,代幣化技術為綠色金融發展提供了全新可能。她以香港政府發行的綠色債券為例,說明代幣化債券能有效募集資金,用于支持清潔能源、節能減排及綠色建筑等項目。但她亦強調,綠色金融的發展應以商業可行性為前提,而非“為綠而綠”。目前碳信用額與碳代幣雖廣受關注,但要實現商業化,還需解決不同司法轄區的合規共識,以及碳資產發行人與投資者之間的理解一致性問題。

臺灣金融研訓院資深研究員陳鴻達則認為,目前國際自愿性碳權體系復雜且缺乏統一的權威交易平臺。統計顯示,2019 年與 2020 年全球自愿性碳權核發量分別為 1.38 億噸與 1.81 億噸,但實際注銷量僅為 7,000 萬噸與 9,500 萬噸,差距懸殊。除需求不足外,碳權的重復使用亦被認為是主因之一——部分企業購得碳權后宣稱實現“碳中和”,卻未注銷而轉售他人。

對此,陳鴻達建議借助區塊鏈技術建立碳交易平臺:“區塊鏈交易記錄不可篡改,可完整保存交易流程,確保碳權不可重復使用。企業若欲以碳權抵減碳費,必須取得交易所出具的注銷證明,方能向主管機關申請抵減。”陳鴻達表示,雖然區塊鏈并非唯一解決方案,但將碳權代幣化并在鏈上交易確認已成為國際趨勢。

例如,AirCarbon Exchange 與 Climate Impact X 兩家位于新加坡的碳交易所,將來源多樣的碳權按特性打包為不同代幣,以供用戶挑選,并借助分散式賬本技術(DLT)提升交易效率與透明度,實現即時(T+0)交易與清算。再如 Toucan Protocol,通過將碳權加密貨幣化,使其一經注銷便無法再次交易,有效杜絕重復使用問題。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