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挑戰!以碳匯管理引領氣候韌性農業發展

2025-9-18 10:16 來源: 福建日報 |作者: 翁伯琦 王義祥

農業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直接的產業,極端天氣事件嚴重沖擊農業生產的穩定性。一個能夠固碳增匯的農業系統,可以有效抵御氣候沖擊。因此,推動碳匯管理,發展氣候韌性農業,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氣候韌性農業的核心在于評估整個農業生產體系中是否存在碳匯盈余,即碳吸收量有無超過碳排放量。因此,農業發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應當從幾個方面加深理解:首先,農業生產依賴外部物質投入,導致大量碳素消耗;其次,養殖業的發展,伴隨著碳排放的迅速增長;再次,種植業能夠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有助于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

當前,從理論層面看,碳匯林業的概念已得到廣泛認可,并應用于碳匯評估與實際生產中。但氣候韌性農業與之相比則有所不同,由于涉及品種繁多、人為干預較多、生長過程復雜、土壤類型多樣、生態環境差異顯著等,至今仍難以準確評估其成效與潛力,整體上也尚未明確碳吸收是否真正大于碳排放。

顯然,發展氣候韌性農業,不僅需要理論上的創新研究,還需要突破關鍵技術障礙;不僅需要采取資源節約措施,還需要推進循環利用;不僅需要優化產業結構,還需要推動種養結合的發展模式。更具體地說,開展氣候韌性農業研究應當立足于推動技術集成創新與實際應用,首先從種植業入手,隨后逐步拓展至農牧結合體系,再進行大農業系統的碳匯集成體系構建與評估。

實踐表明,不同作物品種,或者同一作物品種在不同生長階段,碳吸收與轉化過程以及碳素排放均呈現出動態變化特征。基于此,一方面應當組建協同創新項目,制定技術攻關方案,明確分工職責,劃分區域與品種,開展集成創新研究;另一方面則應從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不同品種等方面開展定點定位觀測,收集整理數據信息,分析動態變化規律,總結氣候韌性農業碳匯的內在聯系。只有明確農業生產系統中碳的吸收與轉化、碳排放數量,建立并完善碳匯農業生產體系與優化組合,涵蓋糧經飼、農牧菌、種養加、產供銷等要素的優化順序與整合程度,才能探索出一條具有區域特色的氣候韌性農業創新發展路徑。

在全球氣候危機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增強農業的適應性,不僅是確保糧食安全的必要條件,也是擴大農產品供應、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發展氣候韌性農業的目標,正是增強那些對氣候變化高度敏感、脆弱性較強的農業系統的適應能力,即降低氣候災害造成的風險與損失,并具備快速恢復至穩定狀態的能力。簡而言之,減少農業對天氣條件的依賴,可更智慧地應對農業發展與糧食安全挑戰,對其深入研究并有效實踐已刻不容緩。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