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的風險,到底有怎樣的負面影響,又為什么會如此重要?

2019-7-12 16:35 來源: 財經網 |作者: 郭彥巧

國際氣候治理與個人行動

現在幾乎全球所有國家都把減少碳排放作為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在國際層面,有聯合國機制來協調監督各國在這一領域的工作,叫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開始于1992年,目前有197個締約國。締約國每年聚一次,就責任分工和應對形式進行協調和談判,每年一次的大會叫做締約方大會,英文簡稱COP。

2015年的COP在巴黎召開,會上各國通過了指導2020年以后各國行動的巴黎協定,并且明確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目標:到本世紀末確保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不超過2攝氏度,并努力爭取溫升小于1.5度。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各國都提交了自己的小計劃——國家自主貢獻。中國的自主貢獻包括以下目標:到2030年時,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并且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且爭取盡早達峰。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巴黎協定采取自下而上的形式,即各國自愿提交自己的自主貢獻,而不是強行分配任務的形式。因此,現在各國提交的目標疊加在一起的力度遠不能滿足實現2度溫升目標的整體效果。巴黎協定同時要求各締約方每五年對自己的目標和已經采取的行動做一次評估,并且做更多的加強,如此才能保證各國的行動能夠實現長期目標。

中國的減排努力和低碳發展的成就顯著。國際知名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表示,中國現在的經濟發展已經脫離了對煤炭的依賴,開始與煤炭消費發展脫鉤。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費國,也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這種脫鉤的趨勢對全世界來說都是好消息。

在低碳產業領域,中國也有很多世界第一。比如中國現在的光伏和風電的裝機量世界第一,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動車市場。推動低碳產業發展的綠色債券,中國也是全球第二大市場。隨著低碳產業的發展和政策的有效推動,許多專家認為中國有可能會提前實現自己的國際承諾,即在2030年之前達到碳排放的峰值。當然這也意味著中國尚有很大空間去提升自己的氣候行動,發揮更強的全球氣候領導力。

除了企業和政府工作,個人在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方面也有很大的貢獻潛力。比如將空調溫度設置在26攝氏度以上,出門多乘用公共交通,同時選購更多的節能家電等。

除此之外,吃什么、怎么吃,對產生的碳排放也有很大影響。通過世界資源研究所研究顯示,生產同樣卡路里的蔬菜和堅果,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比生產牛羊肉要少很多。同時出于環保和健康的雙重考慮,少吃肉多吃蔬果這種“素食”飲食趨勢,在歐美國家也格外流行。英國的超市巨頭樂購發現,去年素食餐的銷量增長了25%。

此外,跟吃相關的還有一大隱形排放源,就是食物浪費。在全世界范圍內,每年生產出的食物中有1/3被浪費掉了。僅僅在美國,浪費掉的食物產生的碳排放就相當于全部碳排放的2.6%,其價值也相當于3700萬輛小汽車的總價值。

因此,個人一些小的生活習慣的改變,其實與國家大政策息息相關,也與我們整個地球的健康息息相關。

12345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