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展望:后《京都議定書》時代,它將何去何從?

2014-2-24 16:34 來源: 中國碳交易網

   碳金融是以通過溫室氣體減排來應對氣候變化為核心的新型金融,其命運也與溫室氣體減排進程息息相關。當前,作為國際溫室氣體減排基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僅宣示了一些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基本原則,其執行還需依靠《京都議定書》等公約締約國會議所制定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相關文件。然而,《京都議定書》的第一個承諾期即將于2012年到期,而本被寄予厚望的哥本哈根大會卻未能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替代性文件;雖然各主要國家紛紛做出減排承諾,但卻缺乏具有約束力的法律基礎。這使人不禁要對碳金融的命運產生疑問:在后《京都議定書》時代,如果溫室氣體減排無法繼續推進,以其為核心的碳金融還有存在的意義嗎?可見,問題的關鍵在于溫室氣體減排在后《京都議定書》時代能否得以繼續推進,而答案則需要回溯到減排運動的產生動因中去探究。

  那么,溫室氣體減排運動又何以會出現呢?對溫室氣體排放所可能導致的負面后果的擔憂顯然是一個直接誘因。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認為,氣候變暖的趨勢毋庸置疑;自1750年以來的人類活動已成為氣候變暖的較可信原因之一,而20世紀中葉以來大部分已觀測到的全球平均溫度升高很可能也是由人類活動所導致。為了人類的生存福祉,各國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然而,這卻不是溫室氣體減排得以展開的最主要原因:一方面,IPCC等機構至今只能用“非常可能”之類的詞語來描述氣候變暖和溫室氣體排放之間的因果關系,其報告不具有科學上的確定性;另一方面,溫室氣體減排不僅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還意味著一國的經濟發展將受到減排目標的制約。而且由于大氣的流動性,溫室氣體減排收益變成了一個“全球性公共物品”,這不僅使單一國家缺乏減排激勵,還很容易出現“搭便車”現象。在此情形下,一國可能更愿意選擇自身不開展減排活動,而由他國來承擔減排成本和不確定性風險;而且,即便日后證明氣候變化確由溫室氣體排放導致,該國也可以在不影響自身發展的同時“搭便車”享受其他國家此前產生的減排收益。有些國家不愿意承擔減排義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這一考慮。


  那么,為何歐盟等地區或國家不僅主動承擔減排義務,甚至還不惜進行巨額投入呢?當前愈演愈烈的貿易保護主義從側面表明,為了人類共同福利而放棄國家利益顯然不是一個可信的答案。合理的解釋是,這些地區或國家發現了一些潛在機會或可能利益,其收益足以抵消減排成本和不確定性風險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正如有學者所洞察到的,人類共同利益并不是各國考慮問題的真實出發點和歸宿,“真正實施挽救全球氣候的計劃取決于政治上尤其是經濟上的考慮。”那這些機會或利益又是什么呢?


  首先是獲得全球“碳政治”領導權的機會。面對強大的美國和充滿活力的新興市場國家,歐盟試圖通過在氣候問題這樣一個符合世界主義理念的語境中,利用其在新能源領域的優勢重奪全球政治領導權。其首先在全球變暖與人類毀滅間建立科學聯系,然后通過“溫室氣體效應”理論建構出人類活動與氣候變暖之間的因果關系;而這樣一套科學話語所推導出的結論自然就是必須控制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以避免因全球變暖而導致人類毀滅。這時,歐盟先進的減排技術將為其帶來巨大競爭優勢。同時,通過對“碳政治”話語的建構,歐洲人還可以建立起相對優越感和使命感:在“碳政治”圖景中,溫室氣體排放國成了毀滅人類的撒旦,而歐洲人卻變成了承擔拯救全人類歷史使命的“新耶穌”。


  其次是更為實際的巨大經濟利益。當前,美國依靠其在軍工、航天和信息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獲得了巨額技術轉讓收益,而歐盟在新能源技術貿易中的獲益則相形見絀。但如果為溫室氣體排放國設定了實質性減排義務,則其向歐盟購買減排技術可能性將大幅增加。而且,隨著碳信用金融屬性的逐漸顯現和交易規模的日益擴張,其在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將日趨重要,如能掌握相關游戲規則的制定權和交易定價權,將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重構國際金融秩序并引領世界經濟的發展。另外,通過與碳信用的計價結算貨幣掛鉤,歐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將日益鞏固。


  最后是出于能源安全角度的考慮。隨著化石能源的不斷枯竭,通過開發可替代能源、提高傳統能源使用效率等減排措施,有望使經濟逐步弱化對化石能源的嚴重依賴,從而提高國家的能源安全水平。而對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大國而言,甚至可以藉此擺脫石油能源的政治掣肘。

 
  綜上所述,民眾的生存福祉與謀求“碳政治”領導權、獲取巨額經濟利益、擺脫對化石能源依賴以保障能源安全等諸多利益訴求共同催生了對溫室氣體減排行動的政治需求。從本質上說,這一需求是從國家自身利益出發,利用人們對科學的信仰甚至迷信而精心建構的一套科學和政治話語。因此,無論科學能否確證人類溫室氣體排放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因果關系,都不會影響到對溫室氣體減排的政治需求--真正起決定作用的不是科學,而是隱藏在科學背后的利益訴求?--而且,不確定性所導致的“未雨綢繆”以求保險的傾向、巨大減排利益自身的強度和張力也都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政治需求。可以預見,在后《京都議定書》時代,以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為核心內容的碳金融體系仍將繼續存在和發展。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