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我國“碳金融”發展存在的障礙

2014-5-18 14:03 來源: 中國碳交易網 |作者: 張博

       一、對CDM和“碳金融”的認識尚不到位

       CDM和“碳金融”是隨著國際碳交易市場的興起而走入我國的,在我國傳播的時間有限,國內許多企業還沒有認識到其中蘊藏著巨大商機;同時,國內金融機構對“碳金融”的價值、操作模式、項目開發、交易規則等尚不熟悉,目前關注“碳金融”的除少數商業銀行外,其他金融機構鮮有涉及。

       目前,在碳交易市場上,國內銀行少有介入。但國內一些商業銀行開始在碳金融方面進行嘗試,比如興業銀行已經開始在國內推動“碳金融”貸款。但國內銀行涉入尚淺,經驗不足,更談不上在買賣雙方之間發揮其“議價”作用。

       二、中介市場發育不完全

       CDM機制項下的碳減排額是一種虛擬商品,其交易規則十分嚴格,開發程序也比較復雜,銷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戶,合同期限很長,非專業機構難以具備此類項目的開發和執行能力。據易碳家了解到,在國外,CDM項目的評估及排放權的購買大多數是由中介機構完成,而我國本土的中介機構尚處于起步階段,難以開發或者消化大量的項目。另外,也缺乏專業的技術咨詢體系來幫助金融機構分析、評估、規避項目風險和交易風險。

       三、CDM項目開發時間長、風險因素多

       與一般的投資項目相比,CDM項目需要經歷較為復雜的審批程序,這導致CDM項目開發周期比較長,并帶來額外的交易成本。此外,開發CDM項目涉及風險因素較多,主要有政策風險、項目風險和CDM特有風險等,政策風險來自于國際減排政策的變化,如2012年后中國是否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義務,決定了2012年后合同的有效性;項目風險主要是工程建設風險,如項目是否按期建成投產,資源能否按預期產生等。在項目運行階段,還存在監測或核實風險,項目收入因此存在不確定性,也會影響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支持。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