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40年前羅馬俱樂部出版《增長的極限》伴隨著無盡的爭議,但最終喚起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氣候變化問題提出時也曾爭議不斷,但更加充分的科學論證和經濟發展轉型的內在要求,控制溫室氣體和節能減排已成為社會主流觀念。前不久,世行行長金墉呼吁企業為碳排放買單,鼓勵投資發展清潔能源和低碳創新?,F如今,低碳發展已成為政府、學界、商界和廣大民眾的一致認知。然而,氣候變化問題需要和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和科技發展水平相聯系,用歷史發展的眼光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的良方。
我們通常將蒸汽工業稱作第一次工業革命(1760-1840年),電氣工業作為第二次工業革命(1840-1950年)。第三次工業革命(1950以來),以原子技術和計算機為代表,開創了“信息時代”,全球信息和資源交流變得更為迅速,人類文明達到空前發展高度。面對工業化過程中的能源資源枯竭和生態環境惡化,歐盟議會提出低碳經濟,建立了歐盟
碳交易市場,并創導發展低碳工業?,F如今,德國等發達國家提出工業4.0版本,目標將黑色或褐色能源綠色化促使化石能源的使用與經濟產出之間“脫鉤”,以實現工業綠色革命。
結合歐美制造業的發展趨勢,我們可以創想未來的工業4.0應該是集高精度高品質多品種小批量為一體,線下線上互動智能化生產為,節能高效、綠色低碳為特點的新型工業革命。在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方向上,我國強調落后產業淘汰、加強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鼓勵戰略性新型產業發展,在制度選擇上,與世界大多數國家一樣,采用碳交易工具應對溫室氣體排放。預計全國
碳市場將于2016年開始運行,“十三五”末形成相對成熟的全國碳市場。結合當前我國移動互聯網對傳統業態(商場購物、金融行業、電信行業、
出租車行業)的沖擊,我們可以創想中國的綠色工業革命前期可以凸顯移動互聯的優勢。與此同時,互聯網思維對于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和發展低碳經濟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是,從認識問題層面來看,氣候變化本身就是一種全球范圍內相互關聯的客觀事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都會產生溫室氣體,另一方面全球各地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帶來溫室效應將在全球范圍產生影響,如氣候異常、海平面升高、冰川融化、疾病貧困等。
二是,從解決問題的前提來看,應對氣候需要能源、工業、
交通、建筑、農林等各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吸收)數據?;ヂ摼W的大數據和云計算,為各行業各業的碳排放監測和減排成本分析提供了技術可行性,也為低碳發展
政策制定提供了有效的決策支撐。
三是,從碳交易制度設計來看,碳市場關鍵就在于為碳排放的外部性定價,然而目前的碳市場是相互分割的狀態,需要進行區域市場的有效銜接,從而形成全國乃至全球統一的碳市場。無論是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還是自下而上區域市場鏈接,這都體現出碳交易制度的互聯思維。
四是,從能源開發利用來看,能源互聯網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便利條件,一方面智能電網和特高壓骨干網架為大規模清潔能源傳輸提供支持,另一方面
電力市場化大環境下的分布式、移動式、無線式可再生能源接入對低碳經濟,尤其是綠色工業的商業模式提供了足夠的想象空間。
最后,從社會的參與程度來看,未來每個人的能源消耗、碳排放指標和生活需求都能被打通變成數字化坐標,未來生活的每一秒鐘各種需求都能被集聚起來被導向最有效的生產供給,在這種龐大的互聯網體系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將被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尊重,而同時碳定價后的經濟效益也將成為人們低碳行為的巨大驅動力和制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