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濤:打造綠色供應鏈,突破綠色壁壘,在國際競爭中取得更大的優勢

2023-10-20 10:41 來源: 財聯社 |作者: 郭松嶠

“供應鏈的安全性和韌性備受各國關注。通過打造綠色供應鏈,能夠讓供應鏈更加穩定,突破綠色壁壘,在國際競爭中取得更大的優勢”。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國際合作處處長、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副秘書長毛濤在10月19日2023綠色供應鏈暨氣候行動論壇上強調了綠色供應鏈的重要性。

過去的10年,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一直從事綠色供應鏈CITI指數研究。第十期綠色供應鏈CITI指數年度報告指出,供應鏈大規模遷移和擴展,給全球多地帶來經濟發展和收入增長,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污染轉移。回顧十年間綠色供應鏈的推進,IPE認為最關鍵的變化,是中國環境監管和信息公開的歷史性進展。十年來先后啟動大氣、水和土壤污染治理和中央環保督察,治理力度前所未有。在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媒體和社會組織的共同推動下,綠色供應鏈的理念逐步主流化。從最初只有37%的參評企業承諾綠色采購,到本期評價中73%的參評企業公開披露供應鏈環境與氣候風險管控要求。借助環境信息公開,累計推動2.5萬家次供應商做出整改或披露,數以萬計的供應鏈企業通過數據鏈長效跟進自身環境風險。

供應鏈的污染減排,恰與中國十年間持續加強環境治理的大潮相契合。生態環境部宣教中心原主任賈峰表示,中國成為全球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全國的地表水斷面優良率將近90%,十分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環保成績的取得,從側面表明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從理論到實踐,正在發生著一個歷史性的、轉折性的和全局性的變化。

供應鏈問題無論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還是從能源安全、應對氣候變化、改善空氣質量方方面面,都是一個新的重要話題。支撐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新動力來自于新技術、新產品、新需求,整個供應鏈必然被影響,新的供應鏈應運而生。能源基金會(美國)北京辦事處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說:“國內的供應鏈問題是產業結構更新和調整的問題,有很多要重新設置。比如大家現在非常關注的西電東送、東數西算,地域之間的大循環、大聯通,將來產業鏈發展后,是不是還需要西部地區向東部地區供電?電在西部地區很便宜,而且大量的是可再生能源,具有明顯比較優勢。東部地區缺少清潔、便宜、綠色的電,在成本構成中如果能源成本高于運輸成本,這個時候就有可能東部的產業要遷移到西部去,發生產業的重新布局。”此外,很多政策和戰略要通過產業鏈的管理來實現,比如雙碳目標、能源雙控、碳雙控。

在聯合國提出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全球194個締約方加入《巴黎協定》、中國提出“雙碳”目標的背景下,綠色供應鏈涉及的議題也在不斷擴展。與此相適應,應對氣候變化的議題日益受到關注。IPE在活動上發布了第六期供應鏈氣候行動CATI指數年度報告,從治理機制、測算披露、碳目標設定、碳目標績效和減排行動五個維度對中外企業的氣候行動開展量化評價。

2023年的CATI指數評價顯示,在全球嚴峻氣候形勢的驅動下,中外企業正在提速氣候行動。參評的742家企業中,87%家企業作出氣候承諾。約70%的企業測算范圍1&2(自身運營)的碳排放,披露排放量合計6.2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44.2%的企業披露了范圍3(價值鏈)的排放數據,較2021年增長超過一倍。50家企業測算并披露產品碳足跡,從產品的原料開采、生產、分銷、儲存、使用到廢棄和回收,厘清生命周期各階段的溫室氣體排放。2023年評價期間,33家中外企業的推動下,2225家供應商企業向社會公開披露逾5600萬噸碳排放,披露企業數量同比增長15.5%。近千家供應商設定并披露碳減排目標,承諾碳減排量總計約270萬噸。但總體而言,在目標設定、減排行動和績效評估方面,很多公開作出環境和氣候承諾的企業,尚未將其落實到環境和氣候足跡最大的供應鏈環節。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