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關注中國降水資源時空變化,從戰略高度應對未來水安全
5.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4)》指出——
應關注中國降水資源時空變化,從戰略高度應對未來水安全
隨著全球性資源危機的加劇,水資源從一種基礎性的自然資源,正變成一種稀缺的戰略資源。水安全
問題既是資源問題,更是關系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水安全是指水資源其自然循環過程不受破壞或嚴重威脅,其水質水量能夠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同時國家利益不因洪澇災害、干旱缺水、水質污染等造成嚴重損失的狀態。水安全體現了水資源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緊密聯系,說明水的問題關系到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利益的大局,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安全觀。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來源是大氣降水資源。研究水安全戰略問題,需要研究大氣降水特點和變化。中國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26毫米,與許多國家或地區相比都處于較低水平,比全球平均年降水量(813毫米)少23%,比亞洲平均年降水量(827毫米)少24%。從降水資源總量來看,全國陸地年平均降水資源總量約為6萬億m3,在世界上屬于降水資源極為貧乏的國家之一,人均降水資源量約為4343 m3/人,僅為全球人均降水資源量的28%,為亞洲的68%,遠遠低于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和巴西等國。
從空間上看,我國降水的分布從東南向西北遞減,空間差異巨大,北方地區降水資源較為貧乏,南方地區降水資源相對豐富。降水最多的地區(
廣西東興縣)是降水最少地區(
新疆托克遜縣)的350倍。從時間上看,我國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一般占全年的45~65%,各地最大最小月降水量相差比較懸殊。全國平均最大月降水量(7月)是最小月降水量(12月)的11.4倍,而
北京則相差達到80倍,大大高于巴黎(最多降水月份僅是最少月份降水的1.4倍)、倫敦(1.8倍)、紐約(1.7倍)。同時,受氣溫高低、水汽多寡及季風強弱等氣候條件的影響,降水具有年際波動的特點。中國降水最多的年份為1998年,全國平均年降水量為713毫米,是降水最少年份2011年(556毫米)的1.3倍,明顯高于全球最大最小年降水量比值(1.05倍)。
50余年來,我國降水時空分布發生了明顯變化。其中華北、西南降水呈減少趨勢,東北、西北、長江中下游、華南呈增多趨勢。西部地區降水約增加15%~50%;東部地區頻繁出現“南澇北旱”;華南地區降水約增加5%~10%;華北和東北大部分地區約減少10%~30%。此外,夏季我國主雨帶位置出現明顯的年代際變化。上世紀80年代,長江流域多雨;上世紀90年代,雨帶南移;2000-2008年,雨帶北移到淮河;2009年以來,雨帶進一步北移,淮河和華南進入少雨期,華北地區降水有所增加。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全國年暴雨日數和暴雨站數都呈現逐年增加趨勢,局地突發性大暴雨事件明顯增多。而有些地區持續無雨或少雨日數變多,局地階段性嚴重干旱發生頻次增加。監測顯示,中國的干旱范圍已經由傳統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向濕潤地區擴展。干旱范圍由東北、華北、西南3個主要干旱區,演化為自西南向東北的一個明顯的干旱化趨勢帶。華北南部干旱半干旱區有一個明顯的向南擴展趨勢,東北中部半干旱分界線的位置也有向東擴展的趨勢。預估結果表明,未來10年中國降水量總體略有增加,降水增加較多的地區主要在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降水的增加有利于增加地表水資源量,可緩解生產生活用水壓力,有助于北方江河徑流和湖泊及水庫蓄水量的增加,也可改善區域自然生態環境。同時,也應認識到,降水的增加對這些地區的水資源壓力有一定程度的緩解,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格局不會發生改變,也不能改變我國水資源緊缺的總體局面。同時,雨帶北抬,南方地區降水、氣溫變化引起的干旱、高溫、熱浪,會增大居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用水量,一定程度上也會造成水資源的緊缺。
由此可見,我國未來的旱澇形勢日益復雜,區域特征更加明顯,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劇,因此未來中國水安全問題將會日益嚴峻,更需要有針對性的加以應對。
一是加強研究中國降水資源的時空格局變化,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系統的影響。氣候變化影響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重新分配,引起水質和水量的改變,會導致自然生態和人類生產生活用水的可獲得性發生改變,從而進一步影響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在氣候變化環境下水資源的可供性,允許的水消耗和可持續性。
二是要從戰略的高度重視和應對可能發生的旱澇災害,加強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應加強對水資源保護,開展經濟社會發展適應氣候的可行性論證工作,科學開發利用水資源。需改進全國水資源布局和規劃配置,加強水資源管理
法規體系和制度框架建設,構建資源節約型的社會。加強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方面,國家應對氣象災害戰略應從災害的被動防御盡快轉變到災害風險的主動管理上來。通過相關法律法規建設,使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制度化。通過普及氣象災害風險知識,加強政府與民眾在重大氣象災害中的溝通和協調,提升政府的信譽,增強社會抵御氣象災害風險的能力。
氣象部門作為政府職能部門之一,需進一步開展和完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與風險區劃工作,并積極參與到各級政府的經濟發展規劃中,通過指導農業、水電
交通和城市建設等部門在制定發展規劃時主動避開氣象災害高風險區域,或者是通過提醒制定應對氣象災害風險的措施,承擔政府風險管理的相應職能,有效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