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進博時間”即將再次開啟,全球客商共享中國機遇。“每年的11月份,我們都會來到上海‘赴約’,這是西門子與中國客戶及合作伙伴一年一度的默契約定。”在西門子全球執行副總裁,西門子中國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肖松看來,進博會已成為在中國
市場共話合作、共謀發展的“年度約會”。
今年是西門子在中國發展的第150年,也是其連續第五年參加進博會。從“頭回客”到“常駐客”,跨國企業約定的是進博會,更是正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中國大市場。
進博會如約而至:展示全球最新技術的舞臺
作為工業巨頭的典型代表,西門子的發展歷程幾乎可被視為近現代工業史的縮影。世界上第一臺具有應用價值的發電機、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第一條電氣化鐵路……自1847年創立以來,西門子公司一直被譽為全球最具創新能力的企業之一。其創始人維爾納·馮·西門子的多項發明所構筑的基礎創新,至今仍有許多在推動經濟發展。經過多輪業務重組,目前的西門子是一家專注于工業、基礎設施、
交通和醫療領域的科技公司。
“對于西門子來說,進博會是我們向中國市場展示全球最新技術的舞臺。”肖松近日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說道。五年來,進博會持續擴大其溢出效應,加速更多“展品”變“商品”。比如,2020年,西門子在進博會上展示了基于云的數字化光伏運維平臺。目前,該平臺已應用于超過20個項目,包括西門子園區、制造工廠以及客戶項目,顯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西門子全球執行副總裁,西門子中國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肖松
進博會也為西門子與中國企業持續深化合作創造了廣闊機遇。肖松回顧稱,過去5年間,西門子在進博會的平臺上與河鋼集團、正泰電氣、大連華銳重工等眾多中國企業拓展合作,共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今年的進博會期間,西門子將面向中國市場首次發布開放式數字商業平臺西門子Xcelerator,助力中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更容易、更快速、更利于規模化落地。同時展出的還有工業人工智能及邊緣計算解決方案、工業5G、機器人制造解決方案等前沿技術和應用成果。去年西門子在進博會上首次展出的產品
碳足跡可信精算與追溯解決方案SiGREEN也有了“升級版”,可支持本地和云化部署,滿足更多企業需求。在綠色交通領域,西門子將展出最新成果——氫動力列車Mireo Plus H,以助力實現環境友好、零排放的客運交通。
每年如期而至的進博會向世界傳遞的是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近年來,疫情沖擊和國際局勢變數導致“逆全球化”聲音暗流涌動,但外企對華投資步伐并沒有放慢。
“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西門子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貢獻者。”肖松對澎湃新聞表示,西門子一向積極倡導開放與合作,“尤其是在面對眾多挑戰的當下,我們更要以數字化和綠色轉型為契機,與各方伙伴求共識、謀發展,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科技力量。”
肖松認為,中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體系、超大規模的市場、多元化的人才儲備以及豐富的前沿技術應用場景,為跨國企業在華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華業務數字化和低碳化“雙輪驅動”
在全球經濟復蘇前景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規模保持兩位數增長。對于外資而言,中國市場的引力不僅來自規模,也來自新的市場需求和產業升級帶來的新機遇。
國家發改委、商務部10月28日發布《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2年版)》。《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是我國重要的外商投資促進
政策,澎湃新聞注意到,新版目錄折射出兩大變化:持續鼓勵外資投向先進制造業,同時將綠色低碳、
節能環保作為重點鼓勵的行業領域之一。
肖松說,數字化和低碳化是當前及未來西門子在中國發展的重要支點。
今年6月,西門子全球首座原生數字
化工廠在南京正式投運。據澎湃新聞了解,被稱為“工業4.0”模板、參觀者絡繹不絕的西門子成都數字化工廠在多年前建造時復制了其德國安貝格數字化工廠的經驗、技術和流程。但南京數字化新工廠沒有“德國樣板”,無先例可循,“我們從零開始,完全借助西門子自身的‘數字孿生’技術,讓新工廠從無到有、由虛到實。”
數據顯示,新工廠投產之后,產能提高近2倍,生產效率提升20%,柔性生產能力提升30%,產品上市時間縮短20%。同時,借助數字化及低碳環保技術,南京新工廠預計每年可減碳超過3300噸,節水近6300立方米。
據悉,2022財年前三季度,西門子中國的新訂單額和營收均實現了穩健增長。這背后的驅動力,是中國數字化和低碳化轉型加速釋放的增長機遇。
包括西門子在內的外資企業在華數字化和低碳化業務“朋友圈”越擴越大。今年以來,西門子支持賽多利斯、三迭紀、萬太滄海等中國企業加速數字化轉型。低碳化領域,西門子提供的分布式控制系統助力張家口油氫電綜合能源站中加氫站的安全穩定運行,為冰雪盛會提供綠色低碳能源保障。年內,該公司與合作伙伴攜手在常熟打造的兩位一體數字化賦能平臺項目——“常熟數字化賦能中心”正式投運,共同探索零碳園區及零碳建筑的實施路徑。
在與中國市場攜手同行的過程中,中國企業的創新速度令肖松印象深刻。他談及,唯有進一步加強本地創新,更加貼近本地客戶,才能與“中國速度”同步。 “我們將繼續憑借完整的本地價值鏈和全球資源,以數字化和低碳化‘雙輪驅動’,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注入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