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劉慈欣的“帶著地球去流浪”,也許只是小說情節。但如果不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唐代詩人杜甫的“窗含西嶺千秋雪”,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就可能“西嶺”依舊,雪山已消。
而今年,也是
四川省發展改革委“交出”應對氣候變化“接力棒”的第一年。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將繼續發力,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貢獻四川力量。
轉變身份、改變思維,“理工男”“文科女”思維有機融合
四川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脆弱區。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西嶺雪山地區氣溫持續升高,冰雪消融加劇……氣候變化還造成四川高溫熱浪、極端降水、山地災害趨于頻繁,導致生態系統穩定、水資源供給、城鄉居民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風險日益增大。
曾經的美麗圖景正在逐漸消逝,這讓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廳長于會文憂心忡忡。
今年5月31日,四川省省長尹力在省
節能減排及應對氣候變
化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表示,四川自然環境復雜多樣,環境資源優勢明顯,要積極搶抓國家
政策機遇,全面落實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突出低碳引領,加快建設西部低碳發展高地。
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長期挑戰,需要持續、全面、有力度、包容性的氣候行動。于會文承諾:“雖然握‘接力棒’的部門變了,但‘低碳四川’‘韌性天府’的行動愿景不變,只爭朝夕的沖勁不變,堅如磐石的毅力不變。”
根據《“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四川“十三五”期間的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
碳排放需下降19.5%。初步核算,2018年四川碳排放強度較2005年下降約70%,較2015年下降約20%,建成全國最大清潔能源基地。
“從目前來看,近期控碳目標已經超額完成。”于會文說,下一步,我們的中期目標是碳排放“達峰”,四川省政府已經明確全省2030年前達峰的戰略目標。這是四川向國家和全社會作出的莊嚴承諾。“實現這一目標,我們是有信心、有基礎,也有條件的。”
而對于遠期的“去碳”目標,于會文認為,四川不僅要建成西部低碳發展高地,還要爭取建成全國低碳發展的先行示范省,力爭走在全國前列。
“目標不變,但角色、思維、能力卻需要改變。”于會文強調,現階段一些領域和地區低碳發展
問題還比較突出,關鍵是產業和能源結構調整滯后,低碳轉型最終還是要落腳到發展質量和效率上,要走綠色低碳引領高質量發展之路。
首先,要實現角色轉變。生態環境廳要從監管部門向綜合部門轉變,引領高質量發展。在省發展改革委的工作基礎上,進一步推動部門聯動,推進制造業、能源、
交通運輸、建筑、農林草等領域高質量綠色發展。
其次,要實現思維轉變。必須要打破局限思維,破除“盆地意識”“部門壁壘”,大膽改革創新。其中最大的挑戰是,推動由行政手段為主向
市場機制為主的思維轉變,充分發揮市場化機制配置資源作用,實現以最小社會成本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最后,要實現能力轉變。生態環境部門技術性、專業性較強,更偏向于“理工男”。而發展改革部門更傾向于統籌、協調,有“文科女”的氣質。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需要兩方面思維有機融合。
提升能力、強化統籌,做部門聯動的“藝術派”
“氣候變化風險日益突出,任何人、任何地區都不能獨善其身,除了同舟共濟,我們別無選擇。”在于會文看來,要打贏這場馬拉松式的“地球保衛戰”,需要有“文科女”的藝術性和靈活性。
今年年初,為了更好地實現職能轉變,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積極落實應對氣候變化機構職責和工作人員,主動加強與發改、經信、科技、住建、交通等部門的銜接。環境、發改部門密切配合,統籌謀劃2019年度
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安排,連續兩年按時完成200多家企業碳排放報告、核查與監測計劃制定工作。
為確保交接有序、思路不亂、工作不斷,廳分管領導、總工程師趙樂晨更是帶隊到
北京,主動拜會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領導,匯報接洽和接受指導。
4月,自2007年以來,四川首次調整充實了省節能減排及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組成部門囊括了26個政府部門,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半年來,生態環境廳不僅與能源、交通、統計、
航空、鐵路等部門召開部門協調會,還邀請40多家應對氣候變化技術支撐機構匯聚一堂,共商在新形勢下如何深入推進應對氣候變化。
“他們的加入將會讓應對氣候變化的路,越走越順。”對于前任宣傳教育與對外合作處處長,現任應對氣候變化與對外合作處處長茆爽而言,生態環境部門以宣傳教育起家,這一優勢決不能丟,要結合六五環境日、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等重要節點,加大應對氣候變化理念和知識普及力度。
針對不同受眾,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動作頻頻。5月底,在《四川日報》用了一個整版,為公眾講述了四川氣候變暖的趨勢以及應對方面作出的努力。
6月11日,又與省直機關工委共同舉辦了省直機關生態文明建設形勢報告會,邀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馬愛民,給省直各部門、各技術支撐機構、各學會協會等300多人,上了一堂深入淺出的應對氣候變化公開課。
“不要小看這一場報告會,整個過程的碳排放量就達到了550多公斤。”茆爽笑著說,不用擔心,已經在四川農村戶用沼氣國家核證自愿減排(
ccer)項目中實現了
碳中和。據了解,這是已知的省直機關會議碳中和的第一例。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全省21個市(州)增加了240名應對氣候變化的“新兵”。他們的上手進度,對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至關重要。為了解決這一“入門難”的問題,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已著手編印工作手冊,并計劃在8月中旬舉辦為期一周的系統培訓。
前瞻謀劃、協同推進,做行動謀劃的“戰略派”
做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派,除了藝術性和靈活性,還需要邏輯思維縝密,善于研究發現問題。
趙樂晨表示,應對氣候變化要充分發揮生態環境系統監測預警、政策研究、監察執法、能力建設等方面優勢,積極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與環境污染治理、生態系統保護工作統籌融合、協同增效,既實現打贏藍天保衛戰,又促使溫室氣體精細化管理。
7月1日,四川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正式掛牌成立。該院新設立的能源與氣候變化研究中心,將為全省綠色低碳發展政策規劃制定、
碳市場建設、試點示范和適應氣候變化等方面,提供決策支撐和服務。
“協同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突出特征。”茆爽表示,為做好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污染治理協同技術支撐工作,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圍繞溫室氣體與大氣污染物協同治理開展專題研究,并赴生態環境部政研中心參加“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專題研究,明確了協同范圍、方式和路徑。
同時,四川還將加強能源消費、溫室氣體排放統計分析預警,完善低碳發展評價,確保完成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5%的年度目標。
目前,《四川省“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責任評價辦法(修訂)》已審議通過,2018年市(州)政府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完成和措施落實情況考評正在推進中。
尤其是第二階段70家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排放信息披露工作已部署推廣。近期,將通過召開新聞通報會向社會發布。
與此同時,四川今年還首次將“降碳”調整為“應對氣候變化”,納入了氣候影響評估、防災減災、城市和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系統保護、水資源和糧食安全等領域的適應變化內容。“這是四川氣候治理邁向統籌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關鍵一步。”
“面向未來,我們將‘不畏浮云遮望眼’。”趙樂晨表示,四川將堅定應對氣候變化立場,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全面落實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堅持減緩與適應并重,以更大的信心和決心推進低碳轉型。
下一步,將圍繞達峰目標,加快編制“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和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加快推進成都市和發電、
鋼鐵、
水泥等行業率先“達峰”,控制能源、工業、建筑、農業、廢棄物處理領域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推進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
加快建設低碳發展示范區,深入推進成都、廣元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建設,擴大省級低碳城市(縣)等各類試點,實施零碳建筑、近零碳排放區工程,并建立健全配套評價指標體系和低碳發展情況披露機制。
在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前瞻性、基礎性研究方面,啟動新一輪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加快建立企業碳排放監測、報告、核查與交易、履約體系,提高企業碳排放和
碳資產管理能力。加強風光水和生態系統領域
碳減排項目和
碳信用產品開發,挖掘
碳普惠潛力,推廣大型活動碳中和,擴大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