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進,實現能源節能提效?潛力在哪里?
杜祥琬認為,要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中央提出去產能、去庫存,強調從追求速度、貪多求大轉向求質量和效益。目前,高耗能產業如
鋼鐵、
水泥、煤電這些行業,整體都在低效運行,煤電廠每年運行時數只有約4000小時,而實際可以運行6000小時。由于這種情況擠占了一部分新能源發展空間,導致棄風棄光棄水現象嚴重。僅2016年,我國西部五省區的棄風率高達約33%。
其次,開發
節能技術。目前,我國有的煤電廠1千瓦供電要消耗310多克煤炭,但是做得好的煤電廠只消耗275克煤炭,如果全國煤電廠都進行技術改造,運用節能技術,那么僅這一項就能節省煤炭15%以上。在
交通節能領域,
北京市交通部門的一份報告顯示,北京堵車造成的浪費占到北京市GDP的7%。建筑節能的發展潛力很大,如采暖、照明燈等。
第三,消費方式的節能,要抑制攀比奢華、浪費之風,倡導節約環保生活方式。同時,從供給側優化能源結構。
杜祥琬表示,世界能源消費結構演變分為三個階段,中國同樣如此。第一個階段以煤為主,我國從2016年進入第二個階段,這一階段不像國際上以油氣為主,而是多元結構,煤、油、氣、可再生資源、核電五足鼎立。“未來,我們也會進入下一個階段,即進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階段,低碳能源將逐步成為主流。”
“應積極利用天然氣、電、風能、地熱,甚至核能、工業余熱等替代散燒煤,同時應防止產能過剩,要追求潔凈、高效、集中利用,實現超低排放。”杜祥琬表示,當前應重點發展低碳能源的三駕馬車,即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氣,逐步實現高比例替代高碳能源。要積極發展儲能技術,高密度的儲能技術有可能是一個顛覆性的突破;利用火電調峰,發展多能互補技術。此外積極發展智慧能源以及能源互聯網、微電網技術,推動中國能源轉型升級。
“能源轉型升級具有復雜性、長期性和艱巨性,但方向和路徑是清晰的,需要企業具有使命擔當,創新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杜祥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