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
市場交易以及
碳資產管理對任何一個
航空公司來說都是全新事物,每個公司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特別是中國的航空公司。碳資產管理挑戰主要來源于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導致的諸多不確定性和市場經驗、管理經驗的嚴重匱乏。
(一)國際氣候政治環境的不確定性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十五次會議(COP15)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關鍵矛盾在于三大陣營的分歧嚴重。一個明顯的分歧是發達國家一再試圖拋棄《京都議定書》,否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將發展中國拉入強制
減排的行列,這就迫使發展中國家一視同仁的加入到全球排放交易的平臺。更重要的是,如果《京都議定書》被廢棄,那么
CDM和JI的命運如何,直接關乎這兩種機制產生的碳資產的命運。而這一切的結果被留在了今年的締約方會議。
歐盟將航空業納入ETS是一個非常激進的舉動,它通過將已經納入ETS的固定排放源行業擴展至移動排放源,直接突破了《京都議定書》的約束,并選擇在京都議定書到期后開始實施。同時,這一做法也在刺激著航空業加快審視行業并履行UNFCCC承諾的步伐,一些國家和地區對于航空ETS蠢蠢欲動,不同行業組織也在紛紛行動。據易碳家了解到,ICAO在2009年航空與氣候變化高級別會議上也前所未有的大范圍、全方位討論航空減排
問題,大會秘書處提交關于“基于市場的手段與氣候變化”議題,就提及建立全球一致的航空業排放交易原則。隨著全球氣候政治和排放交易的逐漸成熟,無論航空業減排具體機制如何,只要是基于市場化的減排方式,就不可避免的面臨
排放權交易問題,不同的只是時間問題。
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國的航空公司很可能成為中國第一個完全參與國際排放權交易的行業。與中國現有800多個成功注冊
CDM項目的企業不同的是,航空公司是第一個可能全領域涉足碳資產管理的行業。就中國的航空公司來說,應比其它行業更為高度關注國際氣候政治的變化,深入研究勇于突破國際公約和國際法的地區和國家的行動,做好充足的應對準備。
(二)碳資產管理是新興事物
碳市場在全世界只有不到10年的歷史,其本身也還處于成長期。歐盟不是首先建立碳市場的區域,但經過第一階段(2005-2007年)后,它已經從一個追隨者變成領導者。第一階段市場規則的不完善也導致了市場的巨大波動,在第二階段,歐盟調增了相應的
法規和市場規則,這一切都在不斷的演變。
自從有了碳市場交易,碳資產管理的概念也就逐步被企業所關注。當碳市場交易品種的增加、現貨交易發展到期權交易、甚至出現了
碳基金,碳資產管理也就變得越來越復雜。目前,國外有很多投資銀行、專業碳機構、咨詢公司均能夠提供碳資產管理的相關服務,對于這些我們需要通過理論學習武裝自己,面對這些機構才能明辨是非,做出正確判斷。
(三)國內碳市場相關機構和人才嚴重匱乏
在中國,還未有真正意義的
碳交易市場。目前,
北京、天津、上海先后成立了環境交易所,主要提供CDM項目開發中介服務和自愿減排量交易,還未形成與國際接軌的排放權實盤交易。同時,國內對碳市場的研究還處于理論學習和研究探索階段,國內的銀行、金融機構還未開展與碳交易相關的業務,缺乏真正的實盤操作經驗。
這樣的基礎條件,使得中國的航空公司在同樣面對全球航空ETS時,與國外航空公司相比碳資產的管理能力顯得先天不足。為此,有必要盡早涉足對碳市場和碳資產管理的深入研究和適當實踐,如果以歐盟時間表來看,只剩下一年多的準備期,可以說是迫在眉睫。
中國的航空公司應在適當的時候引入碳資產管理的概念,成立相應管理機構或者業務外包,建立企業碳資產的資產負債表。
節能減排給我們帶來的最直接的益處是節省能源消耗,降低成本,同時也應意識到降低
碳排放是企業的一筆財富,處理得當將成為企業潛在的碳資產,處理不當就是潛藏的碳負債,未來有可能變成企業運營中的黑洞。碳資產在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存在著機遇。#p#
(四)應盡早建立低碳戰略
“低碳”的本質應是減少人類能源需求對碳元素的依賴,實質內容是發展新能源,減少化石能源消耗。航空公司如何形成低碳思維,在未來的低碳經濟時代重新考慮企業的生存和競爭力問題;碳環境將是企業未來生存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
航空公司應盡早涉足可替代能源的研發和試驗。航空器從安全第一的角度出發,決定很多能源或燃料不可用,如核能、液態氫等。電能也不可用,據易碳家了解到,以現在的科技水平,光電池的轉換效率遠不足以推動上百噸的飛機飛行。此外考慮夜航問題還要考慮電池蓄能。從能量密度角度分析,在空間和重量限制情況下,目前沒有任何方式能存儲足夠的電能供飛機飛行。排除以上能源,剩下的只有生物質能源,這是航空器唯一的可替代能源。
航空生物燃油與其他生物質能源的碳特性相同,即在種植階段吸收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在燃燒時釋放,因此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大大降低。如果在未來,這種燃料能夠大量供應,將為航空業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供應,有效緩解石油枯竭的能源危機。
此外,中國航空公司還應從目標使命、產品研發、渠道布置、投融資安排等各個環節發掘碳價值,整合自己企業的碳戰略。
隨著低碳氛圍不斷濃厚,低碳品牌將會應勢而生。隨著低碳經濟的概念在國外消費者中普及,未來像綠色食品一樣,在商品上標識全壽命周期二氧化碳消耗情況的
碳足跡(carbonfootprint)將變得越來越普遍。詳盡掌握企業碳資產狀態,能夠對產品進行碳標識更有利進入發達國家市場。航空企業更是尤為突出,在競爭環境越來越復雜?國際市場,低碳飛行很可能成為衡量航空公司品牌、品質的重要因素,勢必將影響旅客出行對航空公司的選擇。
(五)應深入挖掘內部碳資源充分發揮碳資產作用
航空器的每次飛行都會產生數十噸乃至數百噸碳排放,稍具規模的航空公司一年的排放量都在百萬噸級以上,理論上這些碳資產的價值超過億元,最大程度挖掘碳資產的價值,沖減減排成本,進而獲取收益,這很可能是未來幾年所有航空公司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作為中國的航空公司,應深入研究現有的國際法,高度關注其發展趨勢。清潔發展機制對于處于發展中國家的航空公司具有特殊意義。據易碳家了解到,航空公司為應對高油價帶來的成本激增問題,早已開始各種節油措施。這些燃油的節省在今天看來本質上是在降低排放,這些排放的減少存在通過CDM兌現為碳資產的可能。但不幸的是,隨著《京都議定書》2012年的到期,CDM生死未卜,在未來兩年的締約方會議中圍繞京都機制的談判將越來越受關注。因此,欲開發航空CDM
方法學,更應高度關注公約談判及議定書談判進程,適時開發國內航空排放的CDM方法學,挖掘內部潛力,兌現資產價值,對于國內航空公司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綜上所述,由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引出的航空排放問題需要航空公司及早做好戰略準備,更好的應對不斷接踵而來的航空排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