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多年來,我院堅持黨建引領,全力推進清廉醫院建設,近期,我院全國精神文明單位創建成功,展現出全院"崇廉尚潔、德技雙馨"精神面貌,以及"黨建引領業務、清廉護航發展"豐碩成果。在創建過程中,一批醫德醫風先進典型脫穎而出:他們中有妙手回春、仁心濟世的醫者;有溫細致、守護全程的白衣天使;還有精益求精、默默耕耘的幕后英雄,讓我們一同走近這些先鋒人物,聆聽他們用初心和堅守譜寫的動人故事。
萬里援疆路,悠悠醫者心。一條橫貫東西的生命紐帶,將八朝古都開封與壯麗遼闊的新疆哈密緊密相連。十載春秋,數批醫者,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病醫院的專家們,懷揣著對生命的敬畏、對邊疆的深情、對使命的擔當,毅然跨越千山萬水,將中原大地的精湛醫術與無私大愛,深情播撒在天山腳下。他們以行動為筆,以仁心為墨,在廣袤的新疆大地上,書寫著新時代醫德醫風的光輝篇章,譜就了一曲技術“造血”、仁心“潤疆”的動人時代贊歌。這不僅是一次次醫療技術的輸出,更是一場關于責任、奉獻與大愛的精神傳承。
從“輸血”到“造血”:醫術傳承的深遠使命與生動實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們深知,短暫的醫療援助如同“輸血”,雖能解一時之困,唯有培養起一支“帶不走”的本地醫療隊伍,實現技術“造血”,才能真正為邊疆人民的健康筑起堅不可摧的長城。
奠基“造血”工程,仁心跨越民族
2014年2月,肩負著河南省委組織部的殷切重托,楊文義副教授踏上了為期一年半的援疆征程,目的地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紅星醫院。剛抵達,他便敏銳地洞察到,援疆的深遠意義遠非簡單的技術幫扶,其核心在于“造血”——將先進的知識和技能深深扎根于這片土地。
楊文義迅速投入工作,他從最基礎的治療規范抓起,重塑科室的診療流程;他深入剖析病例,傳授科學的臨床診治思維,提升當地醫生的獨立判斷能力;他尤其注重內鏡操作的規范化,手把手演示,嚴格把關每一個細節。他的努力如春風化雨,使紅星醫院消化內科在醫療質量、技術水平、服務理念等各方面都煥發出新的生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
其中,一位60多歲哈薩克族老人的救治經歷,至今仍被傳為佳話。老人長期遭受劇烈腹痛、腹脹和反復惡心嘔吐的折磨,入院后被確診為“十二指腸球后重度狹窄”。由于老人身體極度虛弱,難以承受傳統外科手術的巨大創傷,手術風險極高。面對這個棘手的難題,楊文義沒有退縮。他反復研究病情,查閱資料,決定挑戰風險,為老人實施創傷相對較小的“內鏡下十二指腸球后重度狹窄擴張術”。術前,他耐心細致地與老人及其家屬溝通,詳細解釋方案的風險與希望,贏得了充分的理解和信任。手術臺上,憑借精湛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成功完成了這一高難度操作。術后第三天,老人便能順利進食,久違的笑容重新綻放在飽經滄桑的臉上。老人緊緊抓住楊文義的手,眼中噙滿淚水,用生澀卻無比真摯的漢語動情地說道:“多虧了您!是您讓我又活了下來!”這一刻,不僅是對楊文義高超醫術的肯定,更是醫者仁心跨越民族、地域藩籬,創造生命奇跡的生動見證,閃耀著醫德醫風最純粹的光芒。
接續技術火種,播撒仁愛之光
時光流轉,初心不變。2021年7月,武利萍副主任醫師,帶著醫院和同事們的殷殷囑托,踏上援疆新征程,目的地同樣是紅星醫院。面對迥異的氣候環境與工作節奏,武利萍展現出高度的適應力與使命感,抵疆后以最短時間調整狀態,迅速全身心投入到醫療服務與人才培養的核心工作中。
她的身影活躍在紅星醫院的每一個角落:專家門診里,她耐心細致地為每一位慕名而來的邊疆患者診治,用專業和溫暖撫平病痛;三級醫師查房中,她結合具體病例,深入淺出地講解診療思路和最新進展,啟發本地醫生思考,從基礎理論到實踐操作,毫無保留地傳授經驗;在消化內鏡中心,她更是技術輸出的核心,親自演示,手把手教學,將內鏡操作的規范與精要、前沿技術的要點與難點,一一拆解,確保本地醫生能夠真正掌握。
武利萍深知,提升當地解決復雜疾病的能力是關鍵。她積極推動并成功開展了內鏡下粘膜下腫瘤挖除術(ESE)等先進技術。ESE手術技術要求高,風險控制難度大,但在武利萍的精心指導和親自操作下,紅星醫院成功獨立完成了多例此類手術,為當地消化道腫瘤患者提供了微創、高效、高質量的診療新選擇,使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國內先進的醫療服務,極大地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和奔波之苦。
此外,武利萍積極參與醫院組織的各類教學活動,擔任培訓講師,系統提升科室整體理論水平。她還多次主動參加下鄉義診活動,深入團場、牧區,將優質的醫療服務送到最基層、最需要的農牧民群眾身邊。她用實際行動證明,援疆不僅是技術的傳遞,更是仁愛之心的播撒,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在邊疆最樸實的回響。
名醫工作室:構建立體化援疆新格局,開啟長效協作新篇章
2023年4月,在前期堅實合作基礎上,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誕生——韓大正名醫工作室在新疆兵團第十三師紅星醫院正式簽約掛牌。這標志著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援疆工作實現了從單兵作戰向團隊協作、從階段性幫扶向體系化共建、從技術輸出向全方位深度合作的華麗升級。韓大正教授作為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病醫院的學科帶頭人,其名醫工作室的建立,匯聚了科室最核心的技術力量和專家資源。自工作室成立以來,成員們接力入疆,形成了一支永不撤離的援疆隊伍。他們定期赴疆開展坐診、手術示教、疑難病例討論、學術講座、科研指導等全方位活動,為紅星醫院消化內科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活力和持續動能。
韓大正名醫工作室不僅是一個技術輸出的平臺,更是一個醫療資源共建共享的創新載體。工作室的建立,旨在構建立體化、多維度的援疆新體系:既有頂尖專家的點上突破,也有團隊協作的面上覆蓋;既解決當下的臨床難題,也著眼未來的學科發展;既“輸血”救急,更“造血”強基。目標是形成精準發力、積極推進,深度協作、共同發展的健康共同體合作新格局,讓紅星醫院乃至哈密地區的消化疾病診療水平實現質的飛躍,最終惠及更廣大的邊疆各族群眾。
仁術濟世,大愛無疆——援疆精神的時代回響與醫德豐碑
回望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病醫院的援疆歷程,從楊文義到武利萍,再到韓大正名醫工作室的團隊接力,一代代援疆專家們用實際行動鑄就了一座閃耀著醫德光輝的精神豐碑。他們的身上,集中體現了新時代醫務工作者最崇高的職業品格:
高度的政治擔當與使命自覺。他們深刻理解援疆工作的國家戰略意義,將其視為服務國家大局、促進民族團結、維護邊疆穩定的重要責任。面對萬里之遙、環境差異帶來的種種挑戰,他們沒有猶豫,沒有退縮,主動扛起責任,迅速融入新的工作崗位,將組織的信任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
精研仁術,造福邊疆。他們始終將解除患者病痛放在首位,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和特長。無論是楊文義的高難度內鏡擴張術,還是武利萍成功開展的ESE手術,都是他們精湛醫術的體現。他們積極引進新技術開展新業務,填補當地技術空白,顯著提升了紅星醫院消化內科的診療能力和服務水平,為邊疆同胞帶去了觸手可及的、與內地接軌的優質醫療服務。
甘為人梯,薪火相傳。他們深諳“造血”之重,將傳幫帶視為援疆的核心使命。從規范化的診療流程到前沿的內鏡技術,從嚴謹的臨床思維到科研的入門方法,他們傾盡全力,毫無保留地將自己所學、所悟傳授給當地的醫生。這種“授人以漁”的情懷,使先進的理念與技術真正在哈密扎根生長,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轉變。
醫德如炬,照亮援疆路;醫風如帆,鼓動仁愛心。他們用青春、智慧與汗水,鑄就了一座永恒的豐碑,上面鐫刻著“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職業精神。他們的足跡,深刻詮釋了新時代醫者胸懷家國、服務大局的赤子情懷,展現了促進民族團結、守護人民健康的堅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