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官方網站!
護理人的絕活 | 陶瑞娜: 練就一身“針”功夫
作者: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來源: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發布時間:2025-07-02 16:51:34瀏覽:101

護理,這個浸潤著責任與溫情的崇高職業,正被無數護理工作者以堅守為墨、奉獻為筆,書寫著一個又一個動人的生命敘事。陶瑞娜,正是這支白衣隊伍中的杰出一員。今天,讓我們推開時光的門,走進她的護理世界,聆聽那些鐫刻在針管與藥瓶間的溫暖故事,感受護理工作者用赤誠之心守護生命的動人力量。

 命運齒輪轉動:誤打誤撞的白衣情緣

18歲那年,在父母和老師的建議下,她放棄了師范專業,將護理專業填進志愿表,彼時的她未曾想到,這場看似偶然的選擇,會成為照亮自己與無數患者生命的光。初入護校時,這個走路帶風、說話爽朗的“假小子”,總被同學調侃不像護士。但當第一次穿上熨燙筆挺的護士服,戴上潔白的燕尾帽,站在實訓樓的全身鏡前,陶瑞娜突然理解了這份職業的獨特魅力 ——原來溫柔與力量可以如此完美地融合。課堂上,她反復練習靜脈注射模型;課余時間,她泡在圖書館啃讀專業書籍。正是這份執著,讓她在護理之路越走越堅定。

 

 十五年淬煉:從青澀到 “魔法手” 的蛻變

從踏上護理崗位至今,陶瑞娜已經走過了15個年頭。15年來,她始終記得第一次成功穿刺時患者的笑容,這份認可,如同春日暖陽,融化了她初入職場的忐忑,也成為她追求技術精進的永恒動力。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護理工作也在不斷革新。從最初僅憑手感的 “盲穿時代”,到如今借助超聲儀器的“精準醫療”,陶瑞娜始終緊跟步伐,不斷打磨提升,從盲穿時代到超聲引導下的血管偵查,憑借著精湛的技術,她贏得了患者的肯定,真正做到了讓每一針都有的放矢,為患者的治療之路減少痛苦,增添安心。

 

 生命守護者:用技術創造希望之光

在陶瑞娜的護理生涯中,有許多患者因她的技術而受益,其中也不乏印象深刻、極具挑戰性的案例。

一位帕金森病合并食管癌患者,需要進行8周期化療(奧沙利鉑+氟尿嘧啶)。但患者震顫明顯,無法自主保持置管側肢體穩定,同時認知功能輕度下降,依從性差,常自行抓撓穿刺部位。面對這樣的難題,陶瑞娜沒有退縮,她通過彩超引導,在患者不配合的情況下,成功為患者置入了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解決了患者反復穿刺的痛苦,為后續治療奠定了基礎。看到化療藥物順利輸入患者體內,患者原本焦慮的眼神變得平和,陶瑞娜懸著的心才落了地。

 

還有一位晚期肝癌低蛋白水腫的患者,每次輸液都如同“噩夢”一般。陶瑞娜在彩超引導下為他進行頸內靜脈置管,置管后患者的治療舒適度顯著提高,不再因每天多次穿刺而恐懼。家屬拉著她的手感激地說:“終于看到他能安靜地睡一會兒了。”那一刻,陶瑞娜深刻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義。

 

一名58歲的男性小細胞肺癌晚期患者,縱隔淋巴結廣泛轉移,確診上腔靜脈綜合征(SVCS),出現顏面部上肢水腫、頸靜脈怒張、呼吸困難(平臥加重)等癥狀。經過評估,陶瑞娜采用了彩超引導下股靜脈穿刺技術,成功完成穿刺。家屬驚嘆不已,拉著她的手稱贊道:“這位置都能穿進去,真是魔法手!”這些經歷讓陶瑞娜更加堅信,護理技術的進步真的能夠改變患者的生存質量。

給患者的貼心建議

對于即將面臨穿刺治療的患者,陶瑞娜分享了許多實用建議:“別把穿刺想得太可怕,現在的技術就像變魔術!我們有表面麻醉劑,就像給皮膚蓋了層‘魔法護盾’,還有超細的穿刺針,扎進去就像被小螞蟻輕輕碰了一下。” 

她還教患者用深呼吸調節法緩解疼痛:“吸氣4秒,讓空氣充滿肚子,屏住2秒,感受身體的力量,再慢慢呼氣6秒,把緊張都呼出去,這樣能讓痛感減少一大半呢!”“要是您覺得害怕,就帶上家人來陪您,或者聽聽喜歡的音樂。要是過程中不舒服,千萬別忍著,隨時喊我,我們隨時停下來調整。”這些溫暖的話語,如同冬日里的炭火,讓無數患者放下了心中的顧慮。

 

十五年前,陶瑞娜戴著燕尾帽踏進病房時還是個青澀的小姑娘。如今,她早已成長為科室里的“定海神針”,不管是給患者打針換藥,還是處理突發急救,總能又快又穩地搞定。

工作時,看到老人因為病痛偷偷抹眼淚,她又會立刻放下手頭工作,輕輕遞上紙巾,陪著嘮家常、寬寬心;碰上棘手的病情,她眉頭緊鎖、全神貫注,制定護理方案時比誰都果斷;面對緊張害怕的患者,她又會蹲下身,拉著對方的手,用最溫柔的語氣耐心解釋。

這些年,她翻爛了好幾本護理手冊,跟著前輩反復練習操作,記不清熬過多少個夜晚。在陶瑞娜看來,當護士不光要把打針換藥這些技術練到爐火純青,更重要的是打心眼里把患者當親人,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守護每一個生命。

 

護理人的技能,

是專業知識的沉淀,

是操作技術的嫻熟,

更是對生命的敬畏與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