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胸外科在張雙林教授團隊帶領下,成功為一名高齡高危患者實施“達芬奇機器人胸腔鏡左肺下葉袖式切除+系統性縱隔淋巴結清掃術”,手術過程精準順利,術后恢復迅速。此次手術的成功再次展現我院胸外科團隊在復雜高難度微創手術領域的技術實力和多學科協作優勢,也標志著我院在推動智能微創外科方面邁入了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
高齡合并基礎病 微創手術面臨挑戰
患者騰某,男,78歲,身高178cm,體重90kg,BMI 28.4kg/m²,因“右側頸肩部疼痛”就診,胸部CT發現左肺下葉占位性病變并阻塞性肺炎。進一步檢查顯示病灶邊界不清,合并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腫大,考慮肺癌,支氣管鏡提示左肺下葉支氣管開口處新生物,病理提示肺鱗癌。患者既往有腔隙性腦梗塞病史,肺功能儲備較差,肥胖體質增加了術中通氣與麻醉風險。
由于患者高齡、基礎病多、肥胖、手術風險系數增加,張雙林教授團隊組織胸外科、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麻醉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學科聯合會診(MDT),制定個體化治療策略。經完善相關檢查排除遠處轉移,并給予肺功能康復鍛煉,最終決定為其實施達芬奇機器人胸腔鏡肺葉袖式切除術。
手術過程順利 精準吻合顯優勢
術中,手術團隊采用三臂達芬奇胸腔操作路徑,精準顯露左肺下葉支氣管、動靜脈結構及腫瘤累及部位,在放大10倍的三維高清視野下清晰辨識各關鍵解剖層面。因腫瘤位于左肺下葉主支氣管開口,團隊采用“左下肺袖式肺葉切除術”,以保留患者上葉功能、最大程度降低肺功能損耗。
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多關節機械臂協助下,手術團隊精細完成支氣管端端吻合,吻合對位整齊,張力適中,通氣測試無漏氣,術中出血量不足50ml,整個操作過程精確、平穩。
患者術后第一日即下床活動,第三日拔除胸腔引流管,恢復速度明顯優于傳統術式,術后病理提示為肺鱗癌,支氣管殘端切緣陰性,吻合良好。
術后康復團隊繼續對其進行呼吸康復指導,目前術后一周基本恢復至術前生活狀態。
達芬奇機器人系統的優勢
01高清三維視野
放大10倍的3D高清成像,使術者對胸腔內復雜解剖結構如血管、支氣管及腫瘤邊界的識別更為清晰,提高手術精度。
02多自由度機械臂
比人手更靈巧,可實現“人手所不能”的精細操作,特別適用于肺葉袖式切除等對吻合技術要求極高的復雜胸外科手術。
03遠程操控 減少顫抖
術者于控制臺遠程操作,系統自動濾除手部微小震顫,極大提升縫合及吻合的穩定性與安全性。
專家提醒
肺癌的早篩與治療選擇至關重要
張雙林教授特別提醒:
肺癌早期常無明顯癥狀,定期體檢、特別是低劑量螺旋CT篩查對高危人群尤為重要,建議40歲以上、吸煙史或慢性肺病患者每年一次肺部影像學檢查;
對于確診肺癌患者,應避免拖延治療,尤其是在早中期,手術仍是根治肺癌的最有效手段;
高齡或伴基礎疾病的患者,無需過度恐懼手術,目前微創技術發展迅速,包括機器人輔助手術在內的多種手術方式都能為高危患者提供個體化、低風險的治療方案;
手術后仍需結合病理分期行進一步評估是否需要輔助治療(如靶向、放化療),并定期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