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通過超聲內鏡(EUS)技術成功為一名復雜膽道疾病患者明確診斷,為患者爭取了寶貴的治療時機。
揪出隱匿病灶 破解診斷難題
患者厲女士因"上腹部不適半月"入院,腹部不適癥狀在進食油膩食物后尤為明顯。5年前她曾因膽囊結石接受膽囊切除術,患者入院后行磁共振檢查發現內外膽管擴張,為臨床提供了重要線索。然而,膽管擴張的具體病因仍需進一步探查。為解決這一診療難題,消化內科武利萍主任醫師,王航宇副主任醫師團隊在與我院特聘教授楊秀疆進行充分討論患者病情后,決定實施超聲內鏡檢查方案,并由楊秀疆教授親自完成該項檢查,內鏡清晰顯示肝門部膽管不規則增厚及膽管內粘液性結節,最終經膽道子母鏡進一步確診為"膽管內乳頭狀粘液性腫瘤",為后續精準治療奠定了基礎。
超聲內鏡的“火眼金睛”
超聲內鏡(EUS)將內鏡與超聲技術相結合,可通過消化道壁對膽管、胰腺等深部臟器進行"近距離"高清成像,被譽為"膽胰疾病的偵察兵"。相較于傳統影像學檢查,有以下特點。
首先,超聲胃鏡緊貼消化道壁掃描,能清晰顯示胰膽管壁結構,可發現毫米級微小病灶。其二,實時引導下穿刺活檢,實現病理確診,避免盲目手術風險。其三、經自然腔道檢查,患者耐受性好,尤其適合疑難病例的快速鑒別診斷。
武利萍主任指出,膽胰疾病解剖位置深、癥狀隱匿,易被漏診誤診。現代膽胰疾病診療需依托多模態影像的協作,CT與MRI是篩查膽胰疾病、評估整體病情的“第一道防線”,而超聲內鏡則像一名“特戰尖兵”,深入探查病灶細節,尤其對早期腫瘤、微小病變的識別具有獨特優勢。”本例患者的確診正是得益于影像技術的階梯式應用——從CT/MRI的宏觀提示到EUS的微觀鎖定,最終通過子母鏡實現病理確診,超聲內鏡精準定位了肝門部膽管壁的異常增厚,更直觀捕捉到粘液性結節的特征性表現,為臨床決策提供了關鍵依據。
溫馨提示
若出現反復上腹疼痛、黃疸、消瘦或脂肪餐后不適等癥狀,尤其是膽囊切除術后患者,建議盡早就醫篩查。超聲內鏡等新技術的應用,將助力更多患者實現疾病的早發現、早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