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官方網站!
精準施治,我院消化病醫院完成一例胃底巨大粘膜下腫瘤挖除術
作者: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來源: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發布時間:2025-01-17 08:47:53瀏覽:1827

近日,我院消化病醫院院長楊文義帶領團隊僅用時50分鐘,成功為一例胃底巨大粘膜下腫瘤患者實施經內鏡下胃底粘膜下腫瘤挖除手術,為患者解除了病痛,避免了外科開刀。

 

患者是一位70歲的男性,因腹脹持續20余日,在當地醫院進行胃鏡檢查時,發現胃底存在占位性病變。由于病變體積較大,且位置處于胃底部,手術面臨著極高的風險與難度。患者及家屬經多方打聽,慕名來到我院消化病醫院就診。楊文義接診患者并詳細詢問病情,經過相關檢查發現患者胃部占位大小約4cm×3cm,考慮胃間質瘤可能性大。“從業這么多年,這個大小的瘤體算是比較少見的,盡快切除勢在必行。胃鏡下全切確實是一個可行方案,但是需要進一步評估,我們會給你拿出一個優質的解決方案。”楊文義的話給患者吃了一顆定心丸。在與患者家屬充分溝通后,決定為患者施行內鏡粘膜下腫瘤挖除術(ESE)。

手術過程中,楊文義團隊通過改變患者的體位,使病變一直處于較好的視野。楊文義使用黃金刀將瘤體表面粘膜切開,再將瘤體與固有肌層逐層剝離。在剝離腫物時,他時刻專注于瘤體邊界,力求完整切除,杜絕任何殘留隱患,他對病變周圍血管走向做出精準預判,提前采取有效止血措施,將出血風險降至最低。最終,手術耗時僅短短50分鐘,瘤體便被完整挖除。術后進行病理檢查證實了當初的胃間質瘤的判斷,現在患者正在進行后續康復治療。

 

楊文義介紹,內鏡粘膜下腫瘤挖除術(ESE)是在內鏡粘膜下剝離術(ESD)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新技術,內鏡下使用高頻電刀與專用器械,切開病變表面的粘膜,充分暴露病變并完整剝離,最后用金屬鈦夾等縫合創面。以達到將粘膜下腫瘤完整挖除的目的。

胃腸道間質瘤(GIST)是起源于胃腸道間葉組織的腫瘤,它可以發生在消化道的所有部位。是一種具有潛在惡性傾向的侵襲性腫瘤,但由于沒有特異性的臨床癥狀,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悄無聲息”,部分患者在發現時已經出現肝轉移和腹腔其他器官的轉移,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因此,胃腸道間質瘤可以稱得上名副其實的“隱秘殺手”。誘發胃腸道間質瘤的病因可能與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環境因素及遺傳因素有關,少數病例涉及到基因突變。

 

這一成功案例,為我院在消化疾病診療領域積累寶貴經驗。它不僅體現了我院醫療團隊在該領域專業技術的精進與成熟,更體現了我們通力協作、精準施治的高水平醫療服務能力。未來,醫院將繼續秉承科學嚴謹的態度,不斷探索和實踐,為廣大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