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的第三個星期四是“世界壓瘡預防日”,今年的主題是“皮膚安康,即刻守護”。在世界壓瘡預防日來臨之際,我院護理部傷口造口學組開展技能培訓、護理科普宣傳等系列活動,旨在提高公眾對壓力性損傷的認識和重視,降低壓力性損傷發生率,減輕患者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1月5日,護理部在11號樓厚德廳開展壓力性損傷相關培訓,全院各科室護士長及護理骨干參加培訓,本次培訓使參訓人員對壓力性損傷理念、評估、預防、護理、管理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有助于提升臨床護士壓力性損傷防治能力,規范壓力性損傷的護理及管理。
11月14日,我院護理部傷口造口學組深入開封市汴南社區聚寶齋老年公寓開展壓力性損傷預防宣傳、健康咨詢和護理科普等活動,提高社區、養老院等人群對壓力性損傷預防的重視和照護能力,改善失能者的生活質量。
壓力性損傷:不容忽視的健康挑戰
壓力性損傷,也稱為“壓瘡”或“褥瘡”,是指皮膚和/或皮下組織的局限性損傷,由壓力或壓力合并剪切力作用所致。通常發生在骨隆突處部位,也可能與醫療器械或其他物體有關。簡單地說,當患者失去自我翻身的能力,一個體位久躺久坐,就會引起受壓部位持續缺血缺氧,而導致局部組織變形、潰瘍和壞死。
壓力性損傷好發于哪些人群?
1.急癥和/或危重癥者;
2.髖部骨折者;
3.脊髓損傷者;
4.慢性神經系統疾病患者;
5.糖尿病患者;
6.老年患者;
7.長期護理院或社區護理機構患者;
8.創傷患者和/或手術持續時間長的患者;
9.轉運途中患者;
10.使用醫療器械患者。
哪些部位容易產生壓力性損傷?
易患部位壓力性損傷好發于長期受壓及缺乏脂肪組織保護、無肌肉包裹或肌層較薄的骨隆突處。臥位不同,受壓點不同,好發部位亦不同。
1.仰臥位:好發于枕骨粗隆、肩胛部、肘部、脊椎體隆突處、骶尾部及足跟部。
2.側臥位:好發于耳廓、肩峰、肋骨、肘部、髖部、膝關節內外側及內外踝處。
3.俯臥位:好發于面頰部、耳廓、肩部、女性乳房、男性生殖器、髂嵴、膝部及足尖處。
4.坐位:好發于坐骨結節處。
如何預防壓力性損傷?
1.經常變換臥位。
經常翻身是長期臥床者最簡單而有效地解除壓力的方法。翻身頻率需個體化。一般每2小時更換一次體位;必要時30分鐘變換體位一次。長期坐輪椅患者應至少每1小時更換姿勢一次,或至少每15分鐘改變重力支撐點。變換體位時需掌握翻身技巧或借助輔助裝置,避免推、拉、拽等動作。
(1)平臥位時,盡可能保持床頭是水平的,抬高床頭時,應保持30°或更低的角度。
(2)半臥位時,床頭抬高≤30°,如病情需要超過30°,先搖高床尾,再搖床頭,避免骶尾部剪切力。搖起膝下支架,必要時腘窩下、足底墊軟枕。
(3)側臥位,身體維持在兩個股骨粗隆平面與床面呈30°傾斜度,使髖骨與股骨粗隆不受壓。
(4)長期坐輪椅者,盡量坐直并緊靠椅背,向后傾斜20°為宜,必要時墊軟枕。雙足平放于踏板,可適當給予約束。
2.保護皮膚,避免局部不良刺激。
(1)保持床單清潔、干燥,皮膚濕度適宜。
(2)根據需要用溫水或中性溶液清潔皮膚。擦洗時動作應輕柔,皮膚干燥者可使用潤膚品。
(3)對易出汗部位,應及時擦干汗液。
(4)對大、小便失禁者,應及時擦洗皮膚和更換床單、衣物,并根據情況采取隔離防護措施,如局部使用皮膚保護劑、水膠體類敷料或傷口保護膜等。
3.保護骨隆突處和支持身體空隙處:協助變換臥位后,可采用軟枕或表面支撐性產品墊于身體空隙處。
4.應用減壓床墊:根據個體的具體情況及減壓床墊的適用范圍,及時恰當地應用氣墊床等全身減壓設備。采用全身或局部減壓裝置者,仍須經常更換臥位。
5.不能自主活動的臥床者,應確保足跟與床面不接觸。
6.使用便器時,便器應完好,協助患者抬高臀部,不可硬塞、硬拉。
7.對長期臥床患者,應每日進行主動或被動的全范圍關節運動練習。
8.患者變換體位后,對局部受壓部位進行適當按摩。注意對因受壓出現反應性充血的皮膚組織不主張按摩。
9.根據病情給予壓力性損傷高危人群高熱量、高蛋白及高維生素飲食,適當補充維生素C及鋅,糖尿病者應根據糖尿病飲食食譜進行。
10.鼓勵患者盡早離床活動。
壓力性損傷不僅會增加患者痛苦、加重病情及延長疾病康復的時間,嚴重時還會因繼發感染引起敗血癥而危及生命。所以,無論在醫院還是居家,壓力性損傷的預防需要大家共同關注。通過采取科學合理的預防措施,能夠顯著降低壓力性損傷的發生概率,減輕患者痛苦。一旦出現壓力性損傷的跡象,請及時就醫并遵循醫務人員的指導,以便有效控制病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