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的監測情況顯示,中國內地9月新增報告305例猴痘確診病例。其中,報告有女性病例,也是自8月份首次報告女性感染者后再次出現。
出現女性感染者,意味著我國猴痘感染人群進一步擴大。
而且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告,自2023年9月20日起將猴痘納入乙類傳染病進行管理。
眼看大家都被嚇得心慌慌,還有滿肚子疑問,是時候該科學認識一下這個病了。
何為猴痘?
猴痘是一種新發傳染病,由猴痘病毒感染引起,病毒主要經黏膜和破損皮膚侵入人體。傳染源包括猴痘病例及感染的嚙齒類動物、猴和猿等非人靈長類動物。
感染猴痘病毒后,潛伏期為5-21天,多為6-13天。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等癥狀。
猴痘疫情的影響范圍
2021年以前,猴痘疫情主要出現在中非和西非地區,為地方性流行,主要經接觸感染動物傳播,并通過家庭或旅行的方式偶爾播散至其他國家和地區。
2022年以來,累計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報告了9萬多例病例。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分析,猴痘疫情呈現以下特點:一是99%病例為男性,92.9%病例明確為男男性行為人群。二是有女性病例,為2023年8月首次報告。
猴痘傳播途徑有哪些?
1.病毒經黏膜和破損皮膚侵入人體。主要通過接觸感染動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變滲出物、血液、其它體液,或被感染動物咬傷、抓傷而感染。
2.人與人之間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傳播,從國際上來看,男男之間的性接觸依然是目前猴痘的主要的一個傳播途徑。但除此之外,異性之間的密切接觸,乃至通過一些生活用品間接的接觸,同樣也可能傳播猴痘。
3.亦可在長時間近距離接觸時通過飛沫傳播,接觸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
4.病毒還可通過胎盤從孕婦傳播給胎兒。
易感人群有哪些?
既往接種過天花疫苗者對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護力,因此,未接種過天花疫苗的人群對猴痘病毒普遍易感。
怎么知道可能感染了猴痘?
猴痘感染一般會有以下癥狀:
1.發病早期出現發熱、寒戰、頭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前驅癥狀。90%患者出現明顯的淺表淋巴結腫大,如頸部、腋窩、腹股溝等。
2.發病后1-3天出現皮疹,首先出現在面部,逐漸蔓延至四肢,手心和腳掌均可出現皮疹。皮疹經歷從斑疹、丘疹、皰疹、膿皰和結痂幾個階段,不同形態的皮疹可同時存在。皰疹和膿皰疹多為球形,直徑約0.5-1厘米,質地較硬,可伴明顯癢感和疼痛。皰疹數量從幾個到數千個不等,多呈離心性分布。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結膜和角膜等。病程約2-4周;結痂脫落后可遺留紅斑或色素沉著,甚至瘢痕,瘢痕持續時間可長達數年。
3.部分患者可出現并發癥,包括皮損部位繼發細菌感染、嘔吐和腹瀉引起的嚴重脫水、支氣管肺炎、腦炎、角膜感染等。
疑似感染后怎么辦?
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熱、皰疹、淋巴結腫大,尤其是和曾經有類似癥狀的人密切接觸以后出現上述癥狀,應該及時主動就醫,并告知接診醫師旅居史、接觸史、暴露史等。
如何預防和控制?
猴痘地方性流行地區內的嚙齒類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包括患病或死亡的動物)、罹患猴痘的人均具有感染性:
1.應避免發生接觸,不直接接觸動物的血和肉,食用時必須徹底煮熟。
2.避免和罹患猴痘的人(性接觸、特別是男男性接觸)及被病患污染的物品密切接觸。
3.處理染病動物或感染組織以及在屠宰過程中,接觸罹患者時,應配戴手套等相應防護用品,同時加強手衛生。
4.做好個人衛生與環境清潔與消毒: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溫,在土壤、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數月。但對熱敏感,加熱至56℃30分鐘或60℃10分鐘即可滅活,紫外線和一般消毒劑均可使之滅活,對次氯酸鈉、氯二甲酚、戊二醛、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