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49歲的張女士來到我院神經內科二病區門診,她自訴“坐臥不安、情緒不穩、易激惹伴失眠1月余”,主任醫師李曉暉詳細詢問其病史后,為她進行了焦慮抑郁量表評分(漢密爾頓焦慮抑郁量表),評分均達到60分以上(結論:中度焦慮抑郁),在寬慰張女士后,遂給予抗抑郁焦慮藥物治療,患者病情逐漸緩解,癥狀完全消失后,特意打電話表示感謝。
李曉暉告訴小編:疫情發生以來,尤其是近期嚴格管控期間,神經內科門診每天都會接診一些頭暈、頭痛、失眠、心慌、胸悶的患者,甚至有些患者反復撥打120急救電話來醫院就診,癥狀卻始終緩解不明顯,經過醫生詳細的病史采集以及適當的評估檢查,發現很多患者都是焦慮抑郁狀態。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管控期間我們又如何自我調整,緩解壓力呢?
李曉暉說道,在疫情管控期間,很多人的工作停滯了、旅游計劃擱淺了、正常的走親探友取消了、孩子們上學改成線上了等,這一系列的變化,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彌漫著焦慮、擔心和慌恐的情緒。家庭內部的心理環境也發生了變化,家庭成員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恐慌的負面情緒,有些家庭中成員之間的溝通出現了矛盾。原本對老人的關心,對孩子的愛護,卻常常以不開心甚至是爭吵結束;明明想和和睦睦共抗疫情的,卻三句話不到,就不歡而散。“焦慮、抑郁、不安、恐懼、失眠”還可能會產生過激反應,比如:煩躁、易怒甚至對抗、沖動行為等。
實際上這些都是人們面對應激情況的一種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反應。臨床醫生稱之為焦慮抑郁狀態,又稱焦慮性神經癥,以廣泛性焦慮癥(慢性焦慮癥)和發作性驚恐狀態(急性焦慮癥)為主要臨床表現,常伴有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口干、尿頻、尿急、出汗、震顫和運動性不安等癥狀,其焦慮并非由實際威脅所引起,或其緊張驚恐程度與現實情況很不相稱[1]。
研究證實,生活中的應激事件如親人喪失、婚姻關系較差、失業、精神創傷(尤其是早年精神創傷)、嚴重軀體疾病等多個嚴重不良的生活事件可能共同影響焦慮抑郁癥的發生,顯著增加成年期抑郁障礙的發病風險。當前的疫情管控無疑是焦慮抑郁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2]。
我們又如何自我調整,緩解壓力呢?
首先是要維持自身情緒穩定和積極心態[3]。長時間不出門,出現緊張、焦慮、煩躁情緒是很正常的,讓自己靜下來,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挑戰。我們還要行動起來,煩躁來了,就立刻在家里走一走、靜坐一會、聽聽音樂,用各種方式轉移注意力。讓自己沉浸在要做的事情中,便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如果什么都不想做,冥想也可以;如果冥想也不行,那就追劇、刷短視頻等,干自己愛干的事,便能轉移注意力。
當然,疫情之下,適度的焦慮是正常的而且也是需要的,這幫助我們做好必要的防護工作,但是焦慮一旦過度,這些負面情緒可能會出現有害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的信念、平和的心態將能提升人體的免疫力,可以有效抵抗病毒的侵害。面對危險的疫情發展,我們要經常做出積極的自我暗示,給自己灌注希望,提升心理韌性,并給身邊的人帶來積極的影響。我們要積極保持家庭正常生活節奏,理性關注疫情,不信謠不傳謠,多關注積極正面的信息。總之,我們要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日常的生活與工作。
在家中,對待老年人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避免影響到其身心健康。因為老年人的時間平時是比較寬松的,現在要長時間的待在家里可能會產生一定的焦慮和恐慌的心理。所以,面對老年人一定要耐心地介紹疫情的嚴重性與防護信息,與老年人一起多看官方新聞,不要輕信謠言與小道消息。老年人的身體抵抗力較年輕人差,一定要注重老年人的衛生習慣,要勤洗手、多通風,有特殊疾病的老年人一定要按照醫生的建議繼續服藥或就醫。盡量不出門或少出門,減少感染風險,在家可以進行一下太極拳或八段錦之類的活動鍛煉,如果需要外出,要選擇寬闊的地方,避免人員接觸。多與老年人聊天,保持其良好的情緒狀態,互相尊重對方的生活習慣,少指責、少生氣。
對待孩子,一定要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幫助孩子做好心理疏導,穩定孩子們的情緒、對孩子展開積極的教育。如果孩子在疫情面前感到害怕和焦慮,要與孩子多溝通,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要用合適的溝通技巧,鼓勵孩子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利用這樣的機會,教孩子學會管理情緒,幫助孩子的心理成長。
李曉暉講到,焦慮抑郁狀態是一個正常的情緒反應,一般情況下通過自我調整就可以得到緩解。如果焦慮、抑郁等情緒已經達到了嚴重困擾的程度,或原來一些患者的病情有一些波動,建議通過互聯網在線診療方式,或者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及時尋醫就診。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我們在維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時,也要以積極的情緒影響周邊人,讓家庭和社會平穩度過疫情的艱難時期。
參考文獻:
1.《伴焦慮痛苦特征抑郁癥的臨床診治專家共識》2021
2.《焦慮障礙的診斷和治療》2015
3.《臨床護理研究與實踐》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