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金融機構投融資碳核算體系

2025-8-27 15:58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 饒淑玲 陳迎

  作為銜接“雙碳”目標與金融資源配置的關鍵紐帶,金融機構投融資碳核算體系構建需立足我國金融體系特征與轉型發展階段。當前,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發布的“氣候相關披露準則”對金融機構投融資碳排放披露提出全球規范,而我國“雙碳”戰略推進與轉型金融發展亦對碳核算的科學性、適用性提出迫切要求。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投融資碳核算體系,需在認清數據挑戰、明確核算目標、錨定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分步驟推進實施,為金融體系碳治理提供精準量化工具。

  認清碳核算面臨的數據難題。從數據可得性看,我國強制披露碳數據的企業僅約6萬家,A股上市公司主動披露率僅5%,且90%集中于工業領域。從質量層面看,核算標準不統一。金融部門需同時解決“數據有無”與“質量判別”雙重難題,通過建立數據質量識別機制倒逼企業提升披露水平。

  明確碳核算肩負的雙重目標。金融機構碳核算需以“服務監管決策”與“賦能機構運營”為雙核心目的。對監管部門而言,碳核算指標是制定轉型金融政策的量化基礎。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建立碳排放數據統計體系,未來單位信貸碳強度等指標將成為評估金融機構支持高碳轉型成效的關鍵依據,亦為差異化監管(如高碳資產風險敞口披露)提供量化支撐。對金融機構自身而言,碳核算指標是優化信貸結構的核心抓手。在我國間接融資主導的金融體系中,銀行業需通過碳核算識別高碳資產風險敞口,如《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要求探索“基于碳表現的投融資評價、分類和動態管理”,精準衡量信貸資產碳強度,為融資決策、資產組合調整提供科學依據,推動“雙碳”目標下的資產結構優化。

  錨定碳核算遵守的三大原則。金融機構投融資碳核算要遵守行業覆蓋廣、抓大放小與數據一致性三大原則?!靶袠I覆蓋廣”原則是金融機構碳核算區別于實體企業的根本要求。實體經濟企業通常聚焦單一行業,而銀行信貸客戶可能涵蓋國民經濟所有行業,轉型金融時代更需掌握碳相關量化指標。唯有行業覆蓋范圍盡量廣,才能全面反映金融體系支持低碳轉型的整體效能,為監管部門制定差異化政策提供數據基礎,也為銀行機構調整行業信貸配比提供全景視圖;“抓大放小”原則需聚焦能源活動相關碳排放以提升核算可行性。對水泥等過程碳排放高的行業可特殊處理,其余行業暫不納入非能源活動排放,既能降低核算復雜度,又能與現行政策框架銜接。這種階段性策略可避免陷入“數據完美主義”陷阱,待數據基礎完善后再逐步擴展,符合成本效益原則;“數據一致性”原則是保障核算結果可比的關鍵前提。金融機構需統一核算標準,避免因標準沖突導致數據失真。在碳核算初期即明確邊界定義、排放因子選取等技術規范,確保用“同一把尺子”丈量企業碳排放,為跨機構、跨行業比較奠定基礎。

  分步驟建設投融資碳核算體系。投融資碳數據庫建設需走“行業因子+企業數據”迭代路徑??山柚鷩医y計部門權威數據與先進地區實踐,提煉分行業碳排放因子(如單位貸款額度對應的行業平均排放),建立初步核算模型。這種方法利用“同一行業碳排放具有規律性”的特征,通過行業均值彌補個體數據缺失,如對未披露碳數據的企業,可按其所屬行業的排放因子估算碳影響。未來,待企業碳數據逐步納入征信系統,再以實際數據替代因子估算,形成“因子估算—數據驗證—模型優化”的動態迭代機制,最終實現從“行業概覽”到“企業精準”的核算升級。

  構建符合國情的金融機構投融資碳核算體系,需在政策驅動與市場實踐中尋求平衡。既要立足數據可得性現狀采取階段性策略,又要著眼轉型金融長遠發展預留指標升級空間。通過明確“服務監管—賦能機構”的目標導向,堅守“覆蓋廣—抓重點—保一致”的原則底線,分步驟推進投融資核算體系建設,方能為我國金融體系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支持經濟低碳轉型提供科學量化支撐,推動“雙碳”目標在金融領域的精準落地。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