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亮出這樣一份成績單:“2024年北京空氣PM2.5平均濃度是30.5微克每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5.9%,藍天成為常態,我在北京APEC會議上向全世界宣布的‘APEC藍’沒有食言,實現了?!?/div>
??馳而不息,必有所成。2024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2%;長江干流連續5年、黃河干流連續3年全線水質穩定保持Ⅱ類;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整體,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統,要從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去把握事物,認識問題、處理問題。生態文明建設如同治理疑難雜癥,需要多管齊下。要從系統論出發,增強全局觀念,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4年后,將“草”納入這個體系;2021年全國兩會參加
內蒙古代表團審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這里要加一個‘沙’字?!?/div>
??從山巔到海洋,一體化保護和系統修復自然生態,彰顯出生態治理的系統觀、全局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
??看湖、看田、看林、看沙、看水……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內蒙古巴彥淖爾,用兩個半天時間,實地考察烏梁素海及其南岸的高標準農田,深入國營新華林場察看治沙造林情況,在河套灌區水量信息化監測中心了解水資源綠色高效利用等情況。
??烏梁素海,最初就水治水,遲遲不見效,后來把山、水、林、田、湖、草、沙放在一起統籌考慮,效果明顯改觀。
??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管一攤、相互掣肘,而必須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思路一變,天寬地闊。我國圍繞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部署實施了50多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正式設立……
??踐行“兩山”理念,體制機制是堅實保障。
??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法律則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2025年4月27日,生態環境法典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將成為我國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堅持法治,方能長治。將生態文明載入憲法,修訂實施“史上最嚴”環境保護法,制定修訂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噪聲等一批污染防治領域的專門法律,專門制定長江保護法、黃河保護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黑土地保護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日益完善。
??改革和法治相輔相成、相伴而生。
??10多年前,燕趙大地,全國10個污染最嚴重城市中,
河北占了7個。2024年,河北省設區市全部退出全國“后十”。
??這一巨變,離不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推動作用。
??2015年底,因空氣質量而備受關注的河北省,成為首個督察試點。督察組直奔問題、直奔現場,反饋報告直指病灶、一針見血。
??習近平總書記肯定督察“發現了問題,敲響了警鐘,提出了要求,明確了整改方向”,明確要求這項工作要抓下去,后續督察工作要接續展開。
??此后,三輪督察壓茬推進,實現對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全覆蓋,逐步將央企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納入督察范圍,一大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得到解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成為一項重大制度安排。
??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全面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健全耕地輪作休耕制度,推動領導干部切實履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
??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構筑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支撐。
??踐行“兩山”理念,全民行動蔚然成風。
??2021年金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一階段會議在昆明召開。
??“前段時間,
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領導人峰會主旨講話中講到的故事,引發與會國內外嘉賓共鳴。
??大會前夕,云南一群野生亞洲象北上又南返,“旅程”達1000余公里,中國政府與群眾的護象行動贏得世界點贊。
??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形成了“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哲理思想。幾千年前,周文王頒布的《伐崇令》就規定:“毋壞室,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到今天,生態文化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態文明建設,重塑了人與自然的邊界,也重新界定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誰也不能只說不做、置身事外。
??倡導“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綠色生活方式,購買高能效家電、節水型器具成為普遍選擇,“光盤行動”有效阻止餐桌上的浪費,實行垃圾分類培養全社會良好習慣……
??作為一種行為準則和價值理念,生態文明已自覺體現在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全社會扎根。
??一面是經濟發展的“含綠量”和生態環境的“含金量”彼此成就、相得益彰,一面是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中國大步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三)
??“去年中非合作
論壇,一位非洲國家領導人和我說,年輕時就來過北京,當時見不到多少樹,現在變得這么好啊!”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在一次會議上回憶道。
??這位外國領導人的感受,能夠用數字佐證:2024年,6669萬畝樹木在中國大地落地生根,中國森林覆蓋率超過25%,本世紀以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約四分之一來自中國。
??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會更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中國自身發展同世界整體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將人類的命運同地球上廣泛的生命緊密聯系在一起。作為經濟體量巨大、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的道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這本身也是對世界的巨大貢獻,為國際社會共同面對生態挑戰提供思想借鑒、注入強大信心。
??北京向北400多公里的河北塞罕壩,半個多世紀前還是飛鳥不棲、黃沙遮天的茫?;脑?,如今這里已建成百萬畝林場,成為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滄桑巨變背后,是三代塞罕壩人的辛苦付出和無私奉獻。
??2017年,70多歲的陳彥嫻代表林場職工領取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發的“地球衛士獎”。
??她在致辭中說:“我們相信,種下綠色,就能收獲美麗,種下希望,就能收獲未來!我們為自己能夠親手創造一個綠色奇跡而感到無比自豪!”
??新時代的中國,為世界貢獻新的綠色奇跡:成為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空氣質量改善最明顯的國家,構建了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為世界提供80%以上的光伏組件和70%的風電裝備,新能源汽車2024年出口量首次突破200萬輛……
??全球同此涼熱,人類命運與共。
??生態環境問題具有高度復雜性、多樣性和跨界性,單一國家和地區難以獨立應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國際社會要加強合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清晨,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北郊的一片土地上,青綠的草叢掛著露珠,滿目生機。
??“這不是普通的草,它叫菌草,來自中國?!?9歲的喬爾·比索馬俯身穿行于草叢之間,仔細觀察著他們企業種植的菌草生長情況。
??菌草技術由中國科學家研發,將草作為栽培食藥用菌菇的培養基原料,不僅保護了森林資源,還為農民創造了脫貧致富的新路徑。不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朋友稱它是來自中國的“幸福草”。
??“兩山”理念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在毛里塔尼亞,“中非綠色技術公園”合作項目為荒漠化防治與綠色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
??在埃及,中國的節水梯田模式被成功“拷貝”,在西奈半島山區涵養水源;
??在斯里蘭卡,
貴州大學的茶園綠色防控技術應用于此,提升了茶葉品質和產量;
??在阿聯酋,中國承建的世界最大單體光伏電站成為阿布扎比沙漠腹地的“能源綠洲”。
??中國秉承“兩山”理念,深度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積極提供全球生態公共產品,讓同樣面臨實現發展和保護雙重任務的國家看到了希望,為發展中國家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示范和借鑒。
??大國有大格局,大國有大擔當。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向世界鄭重宣示,中國“二氧化
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中國陸續發布重點領域、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撐保障措施,構建起碳達峰碳中和“1+N”
政策體系,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提前6年多實現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承諾目標。
??合力推進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中國明確到203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政策、
法規、制度、標準和監測體系基本建立,生物多樣性喪失趨勢得到有效緩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推動國際交流合作,保護4條途經中國的候鳥遷飛通道。
??時光流轉,真理永恒?!叭祟惷\共同體”“生態文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某種程度上就像用詩歌般的語言描述經濟和科學。東方智慧和啟示,被國際專家稱為“獨特的中國禮物”,在全球諸多國家獲得廣泛回響。
??前不久,上海合作組織青年友好人士走進“兩山”理念發源地。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中國的鄉村,余村的發展故事令人驚嘆又感動。”白俄羅斯青年聯盟高校青年工作部副部長格林奇科說。幾年前他還在學校向學生介紹中國的生態轉型政策,如今置身其中,“兩山”理念的意義更加直觀可感,“這是從礦山到綠水青山的真實實踐,比任何理論講解都更具說服力”。
??近年來,中國在生態農業、清潔能源、環境治理等領域與上合組織國家的合作持續拓展。從綠色產業到綠色金融,從生態培訓到政策對話,綠色已成為中國與各國交流互鑒的重要紐帶。
??“我們從余村學到的,不只是經驗,還有一種綠色發展的信心。我們將努力把這些經驗運用到自己身上?!睘跗潉e克斯坦最高會議立法院生態和環境保護委員會委員埃什穆爾扎耶夫說。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歷史文化、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小山村飛向全世界,從一種理念成為人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必將生生不息、歷久彌新,引領這顆藍色星球閃耀更加絢麗的生命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