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浙江象山縣黃避岙鄉斑斕海岸線廣場望去,海水退潮,露出的大片灘涂上,小螃蟹、小魚等在爬行和跳動著。斑斕海岸線將西滬港沿線高泥、骍角岙、白嶼、滬港4個沿海村莊串珠成鏈,沿線的萬畝優質灘涂上,生長著西滬“三寶”,即紫菜、海帶、滸苔等,擁有豐富的藍碳資源。8月6日,科技日報記者跟隨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浙江主題采訪活動來到斑斕海岸線,這里的漁民除了從養殖西滬“三寶”獲得收益外,還能額外得到一筆“藍碳”收入。
在象山旭文海藻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文榮看來,作為海洋
碳匯,藍碳并沒有那么“神秘”。他以其養殖的滸苔舉例說:1公斤的滸苔苗,可長成1000公斤的滸苔,它們在生長過程中會吸收海水和空氣中的氮、磷、碳,起到固氮、固碳作用,如今可以科學計算出滸苔等生長過程中“固碳”的數量。
“從經濟收益看,漁民養殖紫菜、海帶等收入遠比不上養殖黃魚、鱸魚等收入,但從生態效益看,卻是前者高于后者。”朱文榮說,《養殖大型藻類和雙殼貝類碳匯計量方法—碳儲量變化法》《海洋碳匯核算方法》行業標準正式實施,都為藍碳的計量和交易打下了基礎。
“每噸106元,成交!”拍賣師手起槌落。2023年,全國首單藍碳拍賣在黃避岙成交。2024年,寧波和廈門兩地產權機構共同簽約成立了全國首個跨省共建的藍碳生態碳賬戶,創新探索了一條標準共建和區域互認的“寧波模式”。
“藍碳拍賣,讓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閉環,也讓黃避岙的漁民們打出了‘優勢牌’,端起了‘綠飯碗’,吃上了‘生態飯’。”朱文榮說,為了更好地建設寧波等地的藍
碳交易市場,探索海洋經濟發展新模式,目前,《寧波藍碳產業發展和重點區域布局研究》《象山縣藍碳生態系統基礎調查報告》等已經完成,象山縣藍綠碳家底核算,藍
碳金融創新中心、藍碳研究中心建設等工作正在推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