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高質量發展要處理好效率和脫碳之間的關系

2023-10-27 10:40 來源: 中國經營網

  10月25日,由中國經營報社主辦的“2023中經能源科技創新發展論壇”在京如期舉行。

  在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能源經濟室主任、副研究員朱彤發表了《構建新型能源體系保障能源安全》的主題演講。朱彤指出,完全理解能源轉型邏輯是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一方面,要正確認識經濟高質量發展與能源的關系;另一方面,能源高質量發展要處理好效率和脫碳之間的關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將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與此同時,能源高質量發展也成為能源領域的關注熱點。

  在朱彤看來,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工業的糧食”。從能源角度來看,高質量發展是以更少的能耗生產更多的GDP。但是,能源高質量發展并不等同于經濟高質量發展。

  朱彤說,“能源的高質量發展是能源要有效率,這是前提。能源生產、傳輸和使用等各個環節的效率應該是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題中要義。我國‘雙碳’目標提出后,脫碳成為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和約束條件,并且這一約束條件要持續到2060年。因此,平衡效率與脫碳的關系對能源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對經濟高質量發展也至關重要。因為在應對氣候變化日益迫切的輿論下,我們在實踐中很容易陷于‘為脫碳而脫碳,或者為減碳而限制發展’,從而走向能源高質量發展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反面。”

  與此同時,要處理好降低經濟發展的“能源成本”與降低能源發展成本(提高效率)的關系。“比如,近幾年我國連續降電價,本意為了降低經濟發展的能源成本,但實際上降低經濟發展能源成本更有效的方式應該是通過提高能源效率來降低能源成本。”

  錨定“雙碳”目標,推動能源轉型,需要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在朱彤看來,新型能源體系是以電力為核心的系統,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關鍵。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藍皮書》指出:“大電源、大電網”與“分布式”兼容并舉、多種電網形態并存,共同支撐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不過,朱彤指出,這一論述并沒有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最終也難以走向報告所描述的未來新型電力系統。實踐必須解決“集中”與“分散”誰為主,誰為誰服務的問題。政策和改革都要圍繞這個“主”來進行、推動和突破。

  “未來電力系統肯定是以分布式為主,集中式是為它服務的。”在朱彤看來,如果政策不圍繞分布式去突破和解決體制機制的障礙,實踐中大概率會“以集中式的方式”整合分布式能源資源,從而導致“集中式系統”與“分布式系統”都不能以最優的方式演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構建新型能源體系過程中,能源安全也一直成為重點關注的問題。朱彤認為,能源安全的底層邏輯變化需要新的能源安全戰略思路。

  朱彤指出,2021年全球能源危機給予我們一個警示:能源安全底層邏輯可能已經變了。“全球天然氣和煤炭價格暴漲成為能源危機的最突出特點,天然氣和煤炭取代石油成為能源危機的主角。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取代地緣政治成為能源安全的新風險。”

  2021年部分地方出現的“拉閘限電”便很好解釋了上述問題。朱彤進一步表示,“2021年,由于全球經濟復蘇,導致能源需求增長,包括煤炭需求大增。而在電力供給側,全球水力發電和風力發電受天氣影響,導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不升反降,進一步加大了對燃煤發電或燃氣發電的需求,從而導致短期內煤炭和天然氣需求大幅反彈,煤炭和天然氣供給能力難以在短期做出反應,導致國際煤價和氣價在2021年上半年暴漲。”

  朱彤認為,能源轉型導致能源供給中化石能源市場空間日益下降。這一邏輯必然會抑制化石能源投資。2014—2020年,全球化石燃料投資額減少了50%。但是,未來隨著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越來越高,而可再生能源供給卻因天氣影響存在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需要足夠的化石能源作為“備用”。然而,能源轉型對化石能源投資的抑制和不確定性必然損害這種“充足性”,進而導致國際化石能源價格出現劇烈波動。這是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內在邏輯導致能源安全“新”風險。

  關于能源安全戰略新思路的思考,朱彤指出,未來我國能源安全將逐漸由油氣進口依存度安全轉向電力系統穩定供應安全。

  “未來70%以上終端能源直接和間接來自于電。極端天氣對電力系統的沖擊成為最重要的安全風險,且極端天氣頻發,難以預測。在這種情況下,要大幅度提高能源系統的韌性,而不是不計成本地保供。”朱彤說道。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