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環境政策體系不斷獲得完善,政策執行的效果也在提高過程中,但是環境政策評估作為政策執行周期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仍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環境政策在實施過程中普遍缺乏評估階段。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環境政策的各種主體沒有充分認識到政策評估的重要性;一方面是中國的政策評估體系本身存在一些
問題,例如政策評估缺乏法制上的規定,政策評估過程受到政府的干預,影響了評估結果,從不同側面打擊了政策評估的積極性;另外,環境政策評估資源不足、專業評估人員的缺乏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
政策評估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
環境政策體制的約束。由于環境政策的實施效果不能立竿見影,不能立刻顯示出政府或者機構的工作成績,因此國家,尤其是地方政府基本都把環境問題作為最后要考慮的,所以,從環境政策的制定到執行、監督,缺乏一套完整的、健全的實施機制,尤其是缺乏一套嚴格的監督機制。這樣的缺陷對政策評估者來說,增加了信息獲得的困難程度。
政策目標不清晰,缺乏量化指標。環境政策評估的首要問題就是確定政策目標的實現程度,但是在我國,所制定的環境政策錯綜復雜,而且對政策目標的描述不清晰,缺乏可以將政策目標進行量化的指標,所以政策的預期目標和實際的目標實現情況都非常不明確,給評估者帶來了實質性的困難。例如,國家淮河流域“九五”計劃中水污染防治目標表述為:到!""" 年,使淮河水體變清。“水體變清”作為對政策目標的表述就不清晰,我們找不到一個具體的或者是可以比較的標準來評價政策目標的實際情況與預期的差距。
政策影響不明確,政策產出復雜多樣。一項環境政策實施后所產生的影響是不確定的,既有預期影響又可能出現非預期影響,既有有形影響又有無形影響,既有正面影響又有負面影響。評估過程中,首先要明確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確定影響的程度,然后才能確定政策產出,而政策影響的多面性、政策產出的多樣性就造成了評估政策效益的困難。另外,環境政策執行效益的出現通常要經過很長時間,所以評估者對于政策產出的判斷往往會不全面或者會忽略掉可能出現的政策效益,而影響評估結果的質量。
評估信息短缺,數據質量差。信息短缺其實是一個很平常的問題,要將評估工作做到一定的水平,所需要的信息量非常大,一般情況下,都會存在信息不足的情況;而所收集到的數據信息的質量問題是評估工作中的一大障礙。首先,面臨數據的真實性問題,我們定義真實性為:從不同利益相關者那里獲得的數據和信息具有一致性,不存在差異或者差異性小。但是環境政策相關者都有各自的利益,而且對于環境問題的看法也各有不同,所以對于同一個問題,不同利益相關者的答案可能會存在很大的差別。其次,還要強調數據信息的可靠性,可靠性是用來表示數據真實性的一個尺度,看數據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真實的情況。在評估過程中,對數據可靠性的判斷也是很困難的,除了要進行科學上的判斷外,還必須考慮到作為數據來源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傾向,而環境政策的利益相關者利益差別很大,影響了數據的可靠性。
總結:通過對產品服務系統的介紹以及其經濟、環境影響的分析,表明產品服務系統是一種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只要將產品服務系統和可持續消費有機結合在一起,就能實現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減少總的環境負荷的增加,其具有經濟和生態雙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