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某些機構對
碳排放報告弄虛作假而被處罰,相關監管部門加大監管力度,提升從業人員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全面提高計量核查質量。隨著物聯網的興起,
碳管理軟件會提高核查人員效率與準確度。
雙碳轉型,讓新能源和有關脫碳行業的賽道開始火爆起來,也催生了一批熱門職業。比如碳核查,以前是比較冷門的職業,最近也開始變得熱門,各種碳核查師的培訓和證書考試,魚目混雜。
關于碳圈的一些新聞也開始引人關注。近日,某些機構對碳排放報告弄虛作假而被處罰的新聞,在碳圈反響劇烈,也讓碳核查這個職業走進大眾視野。
3月14日,生態環境部公布了4家機構碳排放報告數據弄虛作假等典型
問題,中碳能投科技(
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青島希諾新能源有限公司和
遼寧省東煤測試分析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被點名批評。
這些被點名的公司主要是在碳核算、碳核查環節翻車,給不少有碳核查業務的公司敲響警鐘。這意味著監管部門必將對碳排放
核查機構、核查報告、核查人員的要求會更加嚴格。
這次事件對碳核查相關業務有何影響?從業人員的碳核查工作具體是怎樣的?未來碳核查工作的努力方向在哪里?《環球零碳》采訪了中國質量核準中心(CQC)的碳核查資深從業人員,為關注碳圈的讀者做一解答。
01
碳核查監管執法力度更大
碳核查是通過
第三方專業機構,幫助控排企業了解碳排放所涉及的諸多細節,算清楚自身的碳排放和碳資產,在提高碳
市場數據質量的同時,更有利于
碳市場功能的發揮。
所以,真實、準確、有效的碳排放數據,是碳排放配額分配和控排的重要依據和基礎。在3月14日曝光造假核查機構后,3月15日,生態環境部就發布了《關于做好2022年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管理相關重點工作的通知》。
《通知》強調,要加強對核查技術服務機構的管理,并要求相關執法部門強化日常管理,落實對企業數據質量控制計劃的有效性和各項措施情況,依法開展企業信息公開的執行,查實投訴舉報和上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轉辦交辦有關問題線索等。
CQC的從業人員表示,這意味著對核查機構的要求可能就比往年高了許多。“現在核查業務確實比以前要難做了,市場被一些投機的機構搞得有點亂 ,價格也被壓低了。”
CQC碳核查從業人員說,即使沒有《通知》的出臺,碳核查的流程和監管也相當嚴格,對于核查機構來說,碳核查并非易事。企業由第三方機構查完后,還有一道復核,復合之后,第二年會換另一家機構核查,類似于互相改作業,如果數據有較大出入,監管部門就會積極干預。
“比如某機構今年查的一家企業數據跟去年有很大出入,經檢驗發現去年查錯了,那么去年查的那一家還會有風險,所以核查風險點很多,而且周期長。如果查了一家企業需要過兩年沒有問題才算沒有問題。”
中國質量
認證中心(CQC)是由中國政府批準設立,被多國政府和多個國際權威組織認可的第三方專業認證機構,隸屬于中國檢驗認證集團。也是發改委首批頒布的具有碳核查資質的權威國有企業。
這位CQC從業人員表示,即使私企、高校都可以申請碳核查資質,但門檻高、名額少,相關企業競爭激烈。
根據發改委發布機構爭選條件:
核查機構應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企業注冊資金不少于500萬元,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開辦資金不少于300萬元,并建立風險基金或保險。符合
核查員要求的專職人員至少10名,所申請的每個專業領域至少有2名核查員。
機構應在近3年在國內完成的溫室氣體核查等領域項目總計應不少干20個。
而無相關審定或核證經歷的機構,應在溫室氣體
減排、清單編制、碳排放報告核算和核查等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內獨立完成至少1個國家級或3個省級研究課題;或經國家
碳交易主管部門組織的專家委員會評估認定合格。
核查機構與從事
碳資產管理和碳交易公司不能存在資產和管理方面的利益關系,如隸屬于同一個上級機構等。
存在弄虛作假的機構,一經發現就失去碳核查資質,即使這樣,仍舊還有很多機構作為候補,排隊等待資質審批。
02
碳核查業務很費力,但價格不高
繼生態環境部披露后,中碳能投公司稱將“不再承接新的碳市場咨詢業務,為存續項目提供合規性服務后,有序退出碳市場咨詢業務”。
“確實,做碳核查風險很高,而且很麻煩。”這位從業人員告訴《環球零碳》,一般現場核查時間在2-3天左右。在短短現場核查時間里,要做到全面且合規,對于核查人員的專業度有很大的要求。
“碳核查是非常專業的工作,涉及能源類型、工業流程、廢棄物處理等諸多環節,因此部分企業可能在短時期內無法掌握所有細節。通過監督幫扶活動,既可以幫助企業算清楚自己的碳排放,也幫助企業算清了碳資產,同時提高碳市場的數據質量,更有利于碳市場功能的發揮。”碳
排放權交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孫永平說。
做一次碳核查,機構定價方面,也是遵循政府規定。一個企業的平均核查費用只有1-2萬,一般核查機構很難養很多全職的、資深的核查人員。
但即使利潤不高,為什么一些機構依舊要開展核查業務呢?
這是因為一是政府有補貼,碳核查收入由于每年控排企業的強制履約,控排企業是均分給這有資質的核查機構,需求一直存在,所以對核查機構來說屬于每年的穩定收入。二是除了控排企業強制要求進行碳核查之外,其他部分企業沒有被納入碳核查目標排放的單位,為了增強企業自身社會責任感或是提高品牌形象,也會主動找到第三方機構做核查。
03
物聯網發展下,碳核查人員何去何從
目前,為了緩解碳核查的時間緊,任務重的現狀,一些控排企業會安裝能耗監控軟件,這相對來說,可以減輕很多手工數據的收集。相關核查人員表示,“去企業核查,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已經比較普及了。“
企業實現自身監測了,還需要核查人員嗎?從業人員表示,核查人員即使在普及了相關管理系統后,還是不可取代的一環。
目前普及的物聯網能耗監測,只能監測企業自身的能源消耗,直接排放(即范圍一)。但碳核查不僅僅是能耗這一部分,還涉及到外購
電力、熱力(即范圍二),及工業過程排放廢水厭氧處理排放等等的間接排放全覆蓋。相關核查人員表示:“在核查企業中,暫時是沒聽說過有哪個企業能夠全面自行監測的。”
核查員核查的企業總排碳量是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的總和。國家的碳市場交易核查中是不需要對ISO14064的范圍三進行核查的,范圍三里的排放源也暫時不能用在線系統來監測。
能耗在線管理軟件的普及能一定程度上緩解核查的工作強度,提高核查的效率。對于如何承認數據的準確性,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的核查人員告訴《環球零碳》:“我們核查的時候有一個環節叫做‘交叉核對‘。核查時,需要用系統里的數據與企業數據進行交叉核對,例如財務的發票,出庫單等等,如果兩者數據對比合理,我們是認可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僅僅能耗監控可能不能滿足企業對自身能耗的管控,還需要一些專業的軟件進行分析。比如遠景能源開發的零碳方舟碳管理軟件,通過接入智能電表和光伏等設備,不僅能實現能耗和碳排放實時監測,滿足不同客戶碳排放數據披露和填報的需求,還能基于產品各環節的精準碳排分析,優化產品設計方案,對減排目標進行跟蹤管理。無疑是碳核查工作一大技術進步。
碳核查重點在“核”。從業人員告訴《環球零碳》,那些出問題的機構,都是“核”的不規范。包括一些化石能源的質量檢測,計量設備有沒有按要求校準,計量和檢測方法符不符合要求。
未來,充分發揮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
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作用,主管部門做好總體設計,行業部門抓好操作標準規范,監管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對核查工作尤為重要。
除此之外,排放主體也需提高規矩意識,全面提升全流程監測手段,相關部門加強公開透明度建設,加大違規處罰力度。
對第三方機構管理應更加嚴格,建立全國統一的機構準入標準和動態監管機制,提升從業人員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全面提高計量核查質量。